律艷
摘 要: 小學階段的數學是學生接觸、認識并初步學習數學的入門階段,做好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為學生打好數學基礎,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十分關鍵。近年來,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涌現出許多新穎且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其中生活化教學法作為運用最廣泛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數學教育者重視并實踐。作者教學實際經驗,從生活化角度入手,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實施路徑
當今時代,數學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不僅是作為一種應用工具,更演變成解決許多重大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學習數學知識,掌握相關數學技能是人類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而小學階段的數學是學生接觸、認識并初步學習數學的入門階段,做好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為學生打好數學基礎,建立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十分關鍵。近年來,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涌現出許多新穎且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其中生活化教學法作為運用最廣泛的重要方法之一,正被越來越多的數學教育者重視并實踐。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基本內涵
“生活化”指的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實際生活的經驗和背景出發,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描述和解釋相關數學問題,達到將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的目的。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則是在“生活化”基礎上,教師將數學課堂用生活化的方式呈現,以創設生活化情境為切入點,積極建立起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簡單地說,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另一方面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積極聯系生活。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的主要是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體效率,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實際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具體途徑。
(一)生活化問題導入。
在學習新課之前,良好的課前導入十分重要。在構建小學生活化數學課堂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或者見聞過的一些生活事跡,加以處理成富有生活意味的數學問題引入新課,不但會增強學生對新課的親近感,而且會激發起學生積極探求、熱情參與新知識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比如筆者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很多學生在此之前完全沒有聽過“比例”這個詞匯。為使學生更好、更快地認識并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質,筆者先從生活中常見的有關比例的知識向學生傳達,比如我們雙手張開的長度與我們的身高之間的比例是1:1,我們拳頭滾一周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例也是1:1,腳底長度和我們身高的長度比例大概是1:7。通過這樣有趣且貼近實際的知識引入,極大地引起了學生學習“比例”的興趣。緊接著,筆者便在此基礎上現場設置了一個“警察抓小偷”問題:同學們,昨天有一個超市被小偷偷了,超市老板向警察報警,警察來到現場發現小偷留下了一個黑腳印,現在有兩名一高一矮的犯罪嫌疑人,請你們幫警察叔叔確認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小偷。果不其然,問題一出,學生們便立刻振奮起來,大聲喊道:“可以利用比例知識,通過腳印與身高1:7的比例,量出腳印長度,就可以大致確認小偷的身高,這樣就知道小偷到底是高的,還是矮的了?!蓖ㄟ^此方式導入,成功地激發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積極挖掘生活素材。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所包含的知識內容較復雜、抽象,這對于以形象性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較難理解和掌握。而調查證明,凡是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現象或知識,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因而,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準確地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及兩者之間的聯系,積極挖掘生活素材,同時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使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幫助學生加強理解、記憶,并熟練應用。
(三)加強生活實踐,學以致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知識的實踐運用同等重要。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常常只重視對理論知識的教導與傳授,而輕視對數學知識的實踐與運用。在小學數學構建生活化教學課堂,教師應當將數學知識與實踐運用并重,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二者之間的聯系,鼓勵并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終達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一定不能脫離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地將知識運用實踐,既增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又提高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生活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凱華.小學數學知識走向生活化,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1(35).
[2]劉秀明.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