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玲
摘 要: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終身教育的需要。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怎樣使學生自主學習呢?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 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 培養方式
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具有刻苦鉆研精神,并且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迸囵B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模擬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激發自主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數學的興趣越濃,學習積極性就越高,效果越顯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在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如在墻上釘衣架用到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在投籃、跳水等物體運動的問題用到拋物線等。學生體驗到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變換課堂角色,因勢利導,激發參與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指導、點撥、激勵,促使學生主動求知,從而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使認知過程的價值追求通過主體的主動參與順利實現。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中位線”,揭示課題后,先讓每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引導他們用剪刀剪成兩部分并拼成已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然后啟發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有何發現?剪痕有什么要求?后得出中位線的性質定理,讓學生在動手拼圖、動腦思維、動口表達中參與推導的全過程,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
三、營造數學學習氛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重視班級數學文化環境建設,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構建學生自主體驗、接受教育的機制,是“自主學習,多元發展”的基礎。班級的墻、校園網、圖書室、多媒體教室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源,引導學生學會使用知識源,是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舉措。
1.創建數學園地。在班級的墻上創建數學園地,展示學生每周精彩的自選題和原創題,營造濃厚的學習、研究數學的氛圍。
2.鼓勵學生參與各類數學雜志的活動。校園圖書館有不少的優秀數學雜志,引導學生閱讀這些雜志進行自主學習。有的雜志上征集學生的學習心得或學習論文,有的征集問題解答,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這類活動。當學生的名字出現在雜志上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
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如學校、教研片區、市級、全國競賽,積極撰寫心得、數學小論文參加比賽,以激發自主學習熱情,從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四、革新課外作業觀念,提高自我監控能力
課外數學作業是學生暫時脫離老師的直接指導,進行相對獨立狀態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利用課外數學作業積極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是一條可操作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調控,作業的形式和評價體系對能否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
1.作業量因人而異,自主選擇。分層次有梯度作業布置:有必做題(基礎題)、選做題(提高題、拓展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相當部分學生的自學意識增強,自學能力得到提高。在此基礎上,作業量不統一,可根據學生自學的程度選擇作業量。
2.學生參與作業評價。根據作業性質的不同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對于有一定深度的作業,先批改程度較好的學生的作業,并與他們探討他們作業中的問題,然后由他們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業,再請他們幫助程度較低的同學;對于基礎的作業,先批改學習較困難的同學的作業,再完成相同的程序。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每一評價主體都發揮特有的作用,提高作業批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強化作業評價的交流、學習、競爭的功能。
3.學生參與作業講評。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及題目的難易,在評講上,選擇合適的學生上臺評講,既鍛煉學生又激發其進一步自主學習,最后老師再做適當補充、強調。
五、創新評價機制,多元評價學生,激發、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教學實際,制定相應的評價制度:(1)設立優勝獎:每次單元測試達127.5分及以上的;(2)設立進步獎:不管成績幾分,只要有進步,即可獲獎;(3)設立評星制度:有今日之星、每周之星、明日之星等,主要是結合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回答問題等)評選。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是教師應該傳給學生的有用的法寶。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展的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胡秀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