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汽車專業課堂英語的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從專業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策略的選擇及汽車專業英語的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作了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 專業英語 教學改革 職業學校
隨著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大量的國外汽車信息及汽車資料的閱讀對于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來說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我們了解、精通、掌握汽車專業通用語言——汽車專業英語。
汽車專業英語教學不同于基礎教學,根據近幾年汽車專業英語教學經驗,結合我校汽車專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筆者從課堂活動的組織、教學過程的分析、如何進行教學評價及德育教育的滲透等方面作探討。
一、汽車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分析
1.教師方面
一些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另外,許多汽車專業英語都是由基礎英語課教師講授的,許多老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甚至連發動機、底盤、電器系統等專業知識都知之甚少,不能將專業與專業英語結合,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得課堂教學與專業行業知識脫離,變成了純粹的翻譯課。
2.學生方面
這主要表現為英語基礎差、底子薄,學習沒有動力,對英語課有畏懼抵觸情緒。在職業學校的汽車專業中,男生的比例占到了95%以上,大多數學生不愛學英語,而且覺得學英語沒有用處。學生覺得來職業學校的目的是學技術,不是學英語。
3.教材方面
很多專業英語教材難度高,不貼合學生實際。教材中的課文以說明文為主,教材中的文字性內容占領了大部分版面,圖片少、顏色單一,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聯系較少,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此外,練習題以翻譯為主,測評方式單一,不易于組織課堂練習活動。
二、汽車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改革
根據以上三個方面對汽車專業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對汽車專業英語課進行改革:
1.組織課堂活動
針對中專生對英語沒有興趣這一特點,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例如筆者在講解汽車標識(car logos)這一單元時,要求學生每三人一組,畫出常見的汽車標識,包括國產的和進口的、所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汽車標識,學生積極性很高。在畫出車標后,再要求學生把這些車標根據不同的國家品牌進行分類,最后我采用貝爾—蘭喀斯特制,挑出一名掌握較好的學生,給那些還沒有完全掌握車標的學生講解。在講解汽車結構(Automobile Structure)這一單元時,筆者組織學生每六人一組,在本單元內找出汽車各個重要部件的英文名稱,自己制作一個紙質小卡片。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到汽車中心,每組一輛車,將卡片貼到汽車相應的部位上,每個小組長負責另外一組的計時和打分,評出本節課的優勝組。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強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個性養成,培養學生集體合作的能力。
2.在教學中實現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間接經驗,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是直接經驗。在課程安排時,可以將汽車英語課安排在專業課之后,至少與專業課同步,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專業術語、概念的理解。筆者嘗試在專業英語教學中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在教學中實現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對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英語知識的積累。
3.在教學策略方面以自主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為主
學習應該是一種自主性學習,是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構建、體悟科學方法,而不是復制知識的過程。例如在講授汽車轉向系統(steering system)時,筆者要求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參考內容,學生自我調控學習進程,在討論、制圖、翻譯過程中理解轉向系統的原理,并能用簡單的句子進行表達。最后要求學生自主評價反思學習結果,保證學習目標的實現。
合作學習是一種社會性學習,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主體的過程。例如在講授汽車底盤(chassis)時,要求學生分組合作,最后將所有部分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底盤。每一個小組只研究底盤的一個部分,如變速箱,最后挑出一名同學把這一部分講解給大家,各小組完成自己的部分后,評出講解最清楚一組并進行表揚。通過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任務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感及團隊合作精神。
4.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下,逐步形成發展起來和表現出來并接受其檢驗的,形成品德的目的是更好地適應和參與社會活動和交往,參與新生活的創造。如在講授汽車標識時,學生發現許多名車都是國外的品牌,而國產車在各個方面和進口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筆者順勢誘導對學生提出:大家一定要學好英語,借鑒國外先進技術,振興民族品牌。
以上只是筆者在近幾年汽車專業英語教學中的一點思考和見解。在汽車專業英語的教學方面,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積累、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才能使專業英語教學得到不斷改進,更加適應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專業英語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好專業英語。一孔之見,僅供大家參考討論。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