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友錦
[摘 ?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語文教學的探討逐漸走向深水區,但“高耗低效”的語文教學現狀并沒有得到切實的改善。筆者從“語文意識”的角度切入,通過對語文意識的培養,改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從而打破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桎梏。
[關鍵詞] 語文意識;教學意義;培養策略
偉大的思想家、劇作家、詩人歌德說過:“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這本是歌德對鑒賞藝術作品的觀點,但從語文課程的特質來看,這句話道出了語文教學的三層境界:內容、涵義、形式。從內容到涵義再到形式,步步逼近語文教學的獨當之任。語文意識的意義就在于此。
一、語文意識的教學意義
葉圣陶先生有個著名的觀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教學就要借助教材這個“例子”,經歷言—意—言的多次循環,逐步達到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但當前一個傾向性的問題是語文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是一個重人文輕語文、重言語內容輕言語的形式,所以現在的語文教學必須從重語言內容的理解,轉到重言語形式的表達上來。而這恰恰就是語文意識關注的根本問題,是語文意識的教學意義所在。語文意識關注文本表達了什么,這是“言語內容”;語文意識在此基礎上關注文本是怎樣表達的,這是“言語形式”;語文意識還關注為什么這樣表達,這是“言語意圖”。語文意識引領下的教學應該是從“言語內容”到“言語形式”再到“言語意圖”的步步逼近與多次循環,而這不就是言語生成的規律嗎?
二、語文意識的培養策略
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繪畫美學杰作《畫筌》里論述繪畫空間處理方法時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即繪畫中要努力做到“虛”和“實”的辯證統一。這又何嘗不是語文意識的培養之道呢?“虛”的理念引領,“實”的策略跟進,步步為營,逐漸臻于語文意識養成的化境,達到“虛實相生”的和諧境界。
1.化虛為實——語文意識培養的起點
如上所述,語文意識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難以準確描述。同時語文意識又涉及心理學的范疇,具有多種性質。因此,必須將不易把握的“虛”的語文意識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實”的概念范疇。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來看,我們不妨將語文意識細分為朗讀的標準意識,說話的達情意識,書寫的規范意識,詞匯、名言警句、常見典故、生活素材的積累意識,言語表達的通順、得體意識,與文學作品的評價鑒賞意識等。這樣,概念具體化、實在化了,教學中就易于有意識地培養與訓練。
2.以虛導實——語文意識培養的基本關注
語文意識的養成是語言主體的個體心理意識,任何的養成機制或培養策略都必須通過言語主體的個體發生作用。小學階段孩子年齡小,對模糊、籠統的說法不易接受,需要教師清楚明確地表述。因此,必須將“虛”的策略化為“實”的學習行為,以虛導實,方能事半功倍。
(1)語文積累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基礎
古語有云:“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語文意識的培養離不開一定語文知識的積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同化理論表明,語言的學習通過語言圖式發生作用,實現語言的同化。而言語圖式獲得的渠道之一就是言語的積累。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離開了語言的積累,就無法完成言語的習得。正如巴金老人所說:“我背誦得較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卻講不清楚……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調子……”“慢慢體會到它們的好處”正是語文意識的養成,而養成語文意識靠的就是背誦(積累)。因此,引導學生積累一些精彩的詞句、段落,必要的文學常識、文字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文化常識等,以此作為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基礎,才能達到“觀千劍而后識器”的目的。
(2)習慣培養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關鍵
語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積月累,聚沙成塔。這就必須使學生養成時時處處關注語文意識的習慣。這些習慣至少應該包括喜歡閱讀的習慣、勤翻工具書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勤于積累的習慣、樂于借鑒的習慣、善于比較的習慣、敏于聯想的習慣、善于作批注的習慣、樂于語言表達的習慣等等。
(3)環境熏陶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推手。
研究表明,兒童的語言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兒童要通過主動積極的與周圍環境中的語言和非語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來發展他們的語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兒童與生俱來的智能,使他們不需要別人的指導,就能將聽到的聲調、詞匯組成文法復雜的句型,他們需要的只是去聽并且練習說出來。”很顯然,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下,孩子的語言學習更有效。因此,創設一個語言學習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學習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際交往環境。這里主要指人際交往的環境,如教師的榜樣引領、同伴的相互影響等等。一個語文意識明顯,語文素養高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此作為學習的重要資源,加以關注和干預,使之成為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推手。
3.以實揚虛——語文意識培養的核心聚焦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課堂上指導孩子通過實實在在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以實揚虛,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借鑒中培養語文意識。
(1)咬文嚼字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重點
語文意識研究的對象是言語的表達形式,而咬文嚼字就是對字斟句酌的“審視、掂量、咀嚼、玩味”,著眼點也是言語的表達形式。從這一點說咬文嚼字與語文意識的關注點是一致的,咬文嚼字應該成為語文意識培養的重要方法。朱光潛先生是美學大師,呂叔湘先生是語言學大家,二老不約而同以“咬文嚼字”為題撰寫文章,強調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課堂上,教師要引領學生抓住關鍵的字詞、標點、特殊句式、段式,乃至每篇布局進行“咬文嚼字”。通過堅持不懈地咬文嚼字,引領孩子走進文字深處,嚼出自覺關注語言的真味。這樣的習慣養成了,語文意識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2)聯想與想象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催化劑
從美學上來講,語文意識就是對言語表達形式的審美和創造。審美就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聯想就是人們在觀察的基礎上,由當前的某一事物回憶起或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思維活動;想象就是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過去經驗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聯想與想象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催化劑。如果說咬文嚼字更多的是停留在語句通順、流暢,層次、結構分明、完整的層面上的話,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介入聯想與想象,引領學生根據具體語境,瞻前顧后,前后勾連,甚至調動自己的全部積累,觸及語言運用的奧妙與真諦,則能夠深入民族文化、人類心理的層面,使言語的理解與表達變得更為深刻,更具思想性和藝術性。在此過程中,語文意識得以生成并走向深入。
(3)言語表達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核心
語言的學習在于運用。如果說咬文嚼字與聯想和想象是言語輸入層面關注的話,那么言語的表達則是言語輸出層面的關注。如果輸入層面是激發與培養語文意識的基石,那么言語的表達則是語文意識的發展與升華。言語的表達包括模仿和創造兩個層面。對于文本的可借鑒之處,如特殊的句式、段落等,進行有意識的仿寫,在仿寫中關注這些“語文點”或“語文元素”,日積月累,語文意識必定不斷提高。運用語言進行言語的再創造則是學習的更高層次,是學生用語言進行獨立的表情達意。在表情達意的過程中,揣摩遣詞造句是否準確,謀篇布局是否合理。
總之,語文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他沉睡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需要我們自覺地將它喚醒。這應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41.
[2]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0.
[3]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7-165.
[4]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0.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