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范圍內占據著重要位置。大部分中國傳統元素均借助美術進行發揚與傳承。然而,因多元文化的影響以及歷史年代的作用,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較少。結合經驗,探討與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相關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美術;校本課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校加入到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行列,并且越發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然而,因我國傳統文化年代久遠、內容較多、深奧復雜,美術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分布零散、形式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應加強實踐探索。
一、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旨在通過校本課程開發,來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加深美術積淀,培養創新能力,提高藝術鑒賞水平。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在其開發過程中,一方面應確保課程結構合理、均衡,全面貫徹美術課標中的要求,深入研究。參照針對美術教材的調查統計可知,中國傳統文化在美術教材中的總比重應為25%左右,這既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還能確保教材結構分布合理。另一方面,在開發過程中,應采用靈活多樣的開發模式,這是由新課標以及學生自身特點共同決定的。創新模式是指應自主創新,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補充與適當創新;整合模式是指將美術課程與音樂等基礎課程進行全面整合;調試模式是指課時安排、教學內容編排等應進行調試。其中課時安排主要包含單個課例和主題單元,對于單個課例,應參照學校要求,聯系學生的掌握情況,提煉個別內容,利用一節課進行講解。為確保美術知識結構的統一協調,可以主題單元的形式進行編排。例如,剪紙單元。在教學內容編排上,應嚴格參照學生的實際特點,對于掌握難度較大的內容,應適當降低難度,有時也可將其刪減;對于簡單內容,應盡量縮減課時;選擇模式是指從其余美術教材中適當選擇。
二、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實踐
1.實踐策略
首先,加強理論研究,若想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小學美術教材中,這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知識,因此,教師應大力充電,廣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教師應借助現代教學手段,還原傳統文化。因傳統文化距離當代較遠,且深奧復雜,外加學生的知識積累較少、認知水平不高,長此以往,將會出現厭煩感,削弱學習興趣。然而,信息技術可全方位展現傳統文化,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例如,在《青花瓷》賞析課程中,教師可先播放青花瓷這首歌曲,創設美輪美奐的教學情境,講述相關歷史典故,以此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青花瓷,刺激愛國情感,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最后,合理設計學習卡片。為便于學生構建文化認知框架,有助于課后鞏固復習,應合理設計學習卡片,學習卡片中應包含傳統文化的基本信息。
2.實踐效果
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均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美術課程,還有一部分學生熱衷于中國傳統文化創作,只有很小一部分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美術課程具有難度,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作品,教學效果顯著,不僅能為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提供內在動力,還能提高資源建設的影響程度。在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嘗試,廣泛搜集各種資源,綜合加工,全面處理,這有助于文化知識的積累,并能增強科研反思力。通過光盤刻錄,將科研成果進行存儲,還可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構建平臺,便于研究成果的分享交流。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歷史長河中的璀璨之星,它深深影響著世界文化。因此,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中,應有效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合理籌劃,適當結合傳統經典與當代元素,課程設計應別出心裁,貼近現實生活。
參考文獻:
馬宏艷.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