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明
摘 要:新課改給初中化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符合時代精神特征,培養創造性人才。根據新課改對化學課程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對初中化學教學模式的幾點探索。
關鍵詞:先學后教;互動課堂;小組合作
新課改是目前化學教學改革的基本依據,教師教學時要遵循以下幾點重要的指導精神: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學生進行教學;轉變教學主體,突出“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符合化學學科特點,實施實驗教學和互動教學相結合;要采用開放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開放眼界去看多彩的化學世界。初中化學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索,要把握住以上幾點,合理規劃課堂的教學過程,才能讓學生在充分的自我學習中獲得更多知識。因此,本文提出幾點創新而又實用的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一、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把握學生的課前時間
“先學后教”重點在于“學”這個字,即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對知識好好預習,能夠有一個基本的學習思路,對本節的重點和難點都有一個基本認識。從學生的上課精力來看,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知識的框架,那么很難對老師課上講授的知識完全吸收,甚至很容易就出現了飽和狀態。但是如果有了課前預習這個前提,學生就可以有選擇性地聽講,這樣他們得到的知識就是最有效的,上課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而對于新課改下的教學來說,老師應當輔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保證他們的預習效果能夠一致統一,從而能夠在教學時把握住大家的節奏,能夠進行全面而有針對性的教學。
建議采用“導學案”的預習方式,先給學生設計一份導學案,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份導學案進行預習。這樣在基本思路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有條理地預習,而且導學案中不要只有一些概念的敘述,還要有一定的檢測題目,這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才會有成果顯示出來,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記憶”。“導學案”需要在上課前一天發到學生的手中,讓學生完成之后在課前將導學案收回老師手中。老師根據“導學案”的完成情況來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對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將大家都已經會的問題稍稍帶過,而大家共同認為的難點則用更多精力進行講解。另外,從“導學案”中還能夠發現一些學生對某些知識的掌握是比較精確的,這時就可以讓他們自己站在講臺上,成為小老師,幫助老師完成對某個知識點的教學。這樣既能夠給他們增強信心,還能夠給其他同學樹立榜樣,形成一種“競爭上崗”的教學氛圍。
二、互動課堂的教學模式,活躍學生的課堂氛圍
新課改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要求課堂的中心和重心都是學生。所以互動課堂的教學模式很好地完成了課堂角色的互換,能夠讓學生在熟悉和吸收知識的基礎上掌握課堂節奏,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充分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吸收知識。另外,因為化學對于學生來說是新接觸的一門科目,在他們的心中化學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很難理解或是走進化學的世界。因此互動式教學就是要降低學生的這種“心理防線”,讓學生踏進化學的學習殿堂,不僅僅用“富麗堂皇”吸引他們,更要用“平易近人”留住他們。因此互動式教學就要以簡單的生活現象為切入點,讓學生能夠和老師交流,這樣才能夠達到交流進步的目的。
如教學“自然界的水”這一章節的時候,如果一開始老師就以水分子的組成和分子式或者是化學反應為切入點,也許能夠給學生一個“高大上”的感覺,但著實也“嚇到”了學生,讓學生不敢提出自己內心的疑問,甚至覺得自己是“淺薄無知”的,這樣就很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只能夠“悶不做聲”了。而要從生活用水的角度上,從幾個簡單小實驗的展示,從水分子模型的拼湊,從原子和分子發現的故事來講。這樣簡單的切入點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還可以營造輕松的氛圍,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三、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合作思維
化學知識的形成是在一個合作基礎上的龐大科學體系,它不是一兩個人就完成的,而是很多人“前仆后繼”的成果。甚至有很多單獨的知識點,也是化學家通力合作完成的。所以合作精神在化學知識探索中非常重要,對化學的學習也很有幫助。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難免會有疏漏,而且在聽講的時候也可能會因為走神,或者是跟不上思路而出現知識的斷層。但是老師又不可能為學生隨時提供問題的答疑。因此小組合作的方式是最利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解決各自心中問題的方式。新課改要求學生具備自我求知和探索的能力,因此小組合作除了討論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外,還要齊心協力去解決老師布置的難題,在共同探索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知識。
例如,在“酸和堿”的教學中,如果只讓學生對簡單的酸堿知識定義進行討論,那么其價值意義并不大。不如老師給學生幾個具有爭議的題目,讓小組進行討論。例如,與其讓大家記住堿的定義,不如讓大家去判斷某種物質是不是堿,如碳酸鈉、碳酸氫鈉、氯化鈉等等,還有酸堿和鹽之間的區別等等。這樣學生對定義的掌握就會更加清晰明了一些。合作的意識在化學實驗中也是有所體現的,如酸堿實驗的教學中,學生需要觀察酸堿混合時指示劑的顏色變化。學生初次觀察的時候,很難將這些顏色的變化一一觀察清楚,如果大家可以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做一個匯總,那么實驗現象就會更加全面一些。或者是大家對同一個實驗的細節觀察是不一樣的,在討論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缺陷,能夠在化學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四、生活實驗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習慣
化學也是生活,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到工廠應用,小到生活瑣碎都會出現化學的影子。而初中化學又是學生初次接觸化學,給學生留下怎樣的印象是教學的一大重要目的。從生活的角度引入化學,讓學生覺得它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不要作為一門知識那樣“苦大仇深”地進行學習,而應該是樂于探索,敢于求知。其實化學本身具備深深吸引人的特質,從顏色的變化到氣味的產生再到形態的變化,都是令人憧憬向往的神奇。將這些穿插在教學之中,相信學生的興趣一定會大大增加,因此,生活實驗的教學模式是非常可行的。
初中化學知識是化學的基礎,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給學生培養基本的化學觀念和科學求知欲望,因此很多知識和實驗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見的。在教學“酸和堿”這一章節時,老師不必去用多么復雜的實驗來留住學生的目光,只要簡單問他們一些生活的小問題,如如何去除水銹,為什么雞蛋殼扔到醋里會冒氣泡,或者是以一個小小的實驗“藍筆寫紅字”來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看到酸堿反應的神奇以及和生活的息息相關。這樣學生還能夠將自己學到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從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從而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化學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實踐了化學知識,得到了更大提高。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初中化學的教學模式還有很多種,例如競爭學習、挑戰學習、拓展性學習等。無論這些教學模式的著重點在哪里,其根本出發點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化學學習習慣,帶領學生進入化學世界,從而幫助他們自由、自主地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羅亞進.運用課堂提問,培養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11(51).
[2]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