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華
摘 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學生個人自我發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依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主體意識;能力培養
每當看到攤床上那琳瑯滿目的水果時就會想起兒時與小伙伴們漫山遍野地跑,總是能摘到一些野果子,什么山里紅啦,山梨啦,黑甜甜啦……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仿佛那是世上什么都比不了的美味。
現在想想,那些野果子和平時我們精挑細選的精致水果比起來真是不足為奇,只是因為自己摘的,所以,這項活動本身就讓人更加興奮。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
【案例】
一位教師在教學表內除法時,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知道表內除法共有81道除法算式,可是這么多算式怎樣整理才能使其更有序,看起來更有條理呢?”問題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投入探索中:有的小組學生在動腦筋想,有的小組學生還在研究,第四小組居然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老師走過去,發現這個小組的學生是按得數相等來進行分類整理的,如6÷6=1、9÷9=1、7÷7=1、8÷8=1……老師馬上給予肯定,但又提出質疑:想想用什么好辦法能使整理不遺漏,還有序呢?有一個小男孩馬上說:“老師,我有辦法,要是按9÷9=1、8÷8=1、7÷7=1、6÷6=1……這樣就更好了?!崩蠋熗度ベ澰S的目光,并用手摸摸他的頭,他就更起勁了。這時,我們的老師發現有幾個小組的孩子毫無頭緒,便讓第四小組的學生介紹一下他們的方法,希望能給這些孩子一些啟示。事態完全在這位老師的意料之中,在第四小組的提示下,其他小組有的是按被除數相同進行分類整理的,有的小組是按除數相同進行分類整理的……大家都投入這一活動中。
時間過得真快,鈴聲響起了,他們都搶著說:“老師接著整理吧?!睆暮⒆拥哪樕衔覀兊睦蠋煾惺艿搅四欠N意猶未盡的感覺。于是這位老師說:“那就這樣吧,如果你是小小數學家,就把沒整理完的回家繼續整理,如果你是小小創造發明家,就想想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边@樣不但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還使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反思】
數學知識整理和復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頭腦中對已有知識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編碼,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可以從表中更深切地感受到除法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除法算式之間的聯系,從中找到規律,提高口算能力。
烏申斯基指出:“知識只有形成了系統,當然是從事物本質出發來形成的合理系統,才能被我們充分掌握。腦子里裝滿了片段的、毫無聯系的知識,那就像東西放得雜亂無章的倉庫一樣,連主人也無法從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在學過表內除法后,老師安排了這節整理和復習,讓學生把學過的81道表內除法算式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有序完整地整理出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這些聰明的孩子們想到了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等一些方法進行整理。從形式上看也多種多樣,有的是表格,有的建立知識樹等。可見孩子們有較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看出孩子們分類整理的能力也很強。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進行,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成為一個自主地、主動地創造“自己的數學”的過程。
這一課例的成功告訴我們:“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因為這種發現和創造,理解最深,記憶也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闭埾嘈藕⒆觽兪菢酚谟H自去參與學習活動的,給他們提供一些自己摘果子的機會,讓那獨特的味道永遠保存在他們的記憶深處。
【評析】
課程改革已在全國轟轟烈烈地走過十幾個年頭,它的理念已被教師們接受,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切切實實地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領悟學習的內涵,掌握學習的方法并靈活運用,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在這節數學課中,教師本著“學會合作”的教育思想,采用同桌討論、小組合作等群體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在教學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用喜歡的方式、方法整理表內除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培養他們分類整理的能力。學生主體意識得到發揮的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弱化。教師適時地引導、點撥,成功地充當了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大大激發了學生“摘果子”的欲望。
整理和復習課看似單調、枯燥,但如果你能采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祖春,王祖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明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譚細龍.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