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清
摘要:音樂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素材,但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文化內涵卻普遍缺失。本文就文化內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予以研究。
關鍵詞:文化內涵 初中音樂 音樂教學
一、文化內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缺乏
筆者選取新余某初中,就學生關于“國歌”的相關知識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班級50名學生中,16人(32%)能準確回答歌曲創作者的姓名;50人中,只有7人(14%)能簡要地說出“國歌”的創作年代;50人中,只有2人(4%)知道“國歌”的創作背景與過程。任何一個優秀音樂作品都是特定的文化產物,是文化的一種沉淀;如果離開了文化,音樂只能浮在表面,變成“無源之水”;沒有感情的音樂,很難獲得較好效果。在教學中,初中音樂不管是教唱歌曲,還是樂曲欣賞,學生對音樂相關知識所知甚少。
二、拓展作品深度,了解與音樂相關的文化
初中音樂教材在課程內容選取上,所選內容文化背景通常很深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多都只是“浮在面上”,局限于教會學生唱歌。為了讓學生能掌握音樂背后文化知識,筆者嘗試設計相關作業,鼓勵學生通過上圖書館與網絡等形式查閱有關資料,在課堂上與同學互動交流。
在講授“國歌”時,筆者就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去搜集聶耳與田漢的生平事跡,了解“國歌”的創作背景,安排學生在課上進行分享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講述了“國歌”的創作過程,學生們了解文化故事后,對那個時期歷史有了更深理解。筆者還要求學生將搜集到的材料張貼出來,制作成黑板報,與學生們共享。這些課后作業讓學生了解當時中華民族的社會背景,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歷史教學。
在了解“國歌”背后故事后,學生能深刻地理解這首歌曲。在“國歌”講授過程中,學生都異常認真。學生們再次唱“國歌”時,情感都十分投入,聲音特別堅定,重音演唱到位,聲音鏗鏘有力。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熱淚盈眶,筆者可感受到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力量。這次教學對音樂作品本身內涵進行了拓展,突出了音樂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不僅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還有利于學生音樂文化素質的提升,拓展了學生音樂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運用多媒體,傳遞音樂文化
如今音樂課堂教學早已不再是“黑板、音樂教材、錄音機”的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給音樂教學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初中生認知水平還處于不斷發展中,一些與他們生活較遙遠的事物還難于理解,在音樂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與他們生活相距較遠的作品。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初中老師應不斷運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直觀認識與理解。
在欣賞“白毛女”時,筆者就嘗試運用多媒體。由于“白毛女”歷史背景與學生相距甚遠,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作品。筆者結合音像資料,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白毛女”的時代氛圍,隨著故事中的“喜兒”一起去體會在“北風吹”中焦急地等待“楊白勞”的心情;感受父親給女兒“扎紅頭繩”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幸福;感受“喜兒”變成“白毛女”的那種深仇大恨……
隨著教育設備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日益普及。多媒體的影像資料能讓學生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讓學生的精神得以提升,心靈得以洗滌。筆者在教唱維吾爾族經典作品《青春舞曲》時,就在網絡上搜集新疆的民族特色內容,并將課件在多媒體上展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影像資料去了解《青春舞曲》,同時將其與維吾爾族文化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四、設置文化交流環節,打造音樂“快樂課堂”
當前初中音樂課教學內容以“主旋律”歌曲為主,但實際上初中生對流行通俗音樂的關注度相對較高,其與初中生的生活更近,很多初中音樂教師也十分喜歡流行通俗音樂。流行通俗音樂是學生接觸最多的音樂形式,如能引導他們去領悟流行通俗音樂中的精華,音樂課就能更受學生歡迎。
流行通俗音樂中也有很多精華,里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如《天路》(韓紅作品)、《東風破》(周杰倫作品)、《蜀繡》(李宇春作品)等。這些音樂作品給初中音樂教學帶來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挑戰。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音樂交流的平臺,筆者嘗試在課堂里開辟了“快樂六分鐘”欄目,讓學生在每次課中自己與同伴分享對音樂看法。“快樂六分鐘”讓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大大提高,音樂文化視野大大開闊,不僅提高了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豐富其音樂文化修養。
筆者在教學中設置用于音樂交流的“快樂六分鐘”環節,讓學生自己圍繞一個關于音樂的話題進行交流。在一次“快樂六分鐘”環節,有學生以當前十分火熱的“TFboys”為例,學生們講述了三個同齡人的奮斗故事,三個平均年齡只有14歲、在初中生中很受歡迎的小正太組合,很多初中生是他們的忠實粉絲。他們很受爭議,但三個同齡人對夢想的努力和堅持,是初中生學習的榜樣。當講到三個同齡人在繁忙的訓練之余,還堅持每天努力學習文化課時,很多學生都肅然起敬。
五、結語
鑒于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文化內涵卻普遍缺失,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拓展作品深度,讓學生了解與音樂相關的文化;運用多媒體,傳遞音樂文化;設置文化交流環節,打造音樂“快樂課堂”。唯有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秀麗.略論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2]張蕓蕓.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J].音樂天地,2009,(06).
[3]諸琦.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