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富貴
【摘要】隨著語文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作為作文教學的主體,在作文教學中不斷開發學生的寫作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與興趣,是有效提高作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寫作教學;主體意識;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素質教學教育及新課改的落實,作文成為中考及各類語文考試的重頭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當前作文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忽視了學生寫作的自主性,使學生缺乏主體意識,嚴重影響了作文教學。初中語文教師積極采取措施,不斷開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與寫作興趣。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寫作欲望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開發寫作主體意識的重要動力。在當前作文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應付各種類型的考試,常常讓學生進行“機械式”訓練,或者死記硬背作文,學生寫出的作文并不是自己真情實感的流露,而是生搬硬套與機械模仿,這樣就導致學生的作文缺乏思想靈魂。因此,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寫作,把學生的身心特征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樂于寫作,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事或物,并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例如,學生在學習完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后,學生通過對趙州橋、蘇州園林以及故宮博物院等一系列建筑物的學習,使學生明確由于不同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寫作中要善于抓住建筑的特征進行寫作,對于復雜的建筑物要從多方面進行闡述。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認真觀察身邊各種形式的橋,抓住橋的重要特征,以“家鄉的小橋”為題目寫一篇作文。家鄉是學生生活和熟悉的地方,學生寫起來就有話可說,寫作興趣自然就比較高,從而提高了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
二、為有源頭活水來——指導學生寫作方法
寫作方法和技巧是開發寫作主體意識的重要前提。在語文寫作過程中,很多學生感到非常苦惱,對著作文題目覺得無處下筆、無話可寫,而有些學生拿到作文題目就能思如泉涌,有許多新鮮的事情可以寫,作文內容生動有趣,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掌握好寫作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觀察與積累。學生要想做到“下筆如有神”,就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與積累。一方面要留心觀察。生活是寫作的“活水”,學生要時時刻刻地關注身邊發生的新鮮事并記錄下來,用來作為寫作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善于積累。學生可以建立摘抄本,把平時遇到的優美的詞語、句子與段落摘錄下來,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此外,要重視閱讀,閱讀是學生獲得寫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寫了自己在百草園度過的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魯迅先生的童年有那么多的趣事,那么同學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這些事情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學生興趣較高,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捉迷藏、釣魚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這時候學生情不自禁要表達出來,聽著學生的積極講述,教師進一步引導,既然我們的童年這么美好,就以《童年趣事》為題寫一篇作文,這樣學生就能把平時觀察、積累與閱讀的內容運用于寫作中,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萬變不離其宗——倡導作文命題多樣化
命題方式的革新是開發寫作主體意識的關鍵。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是定題作文,通常是教師為學生擬定一個題目,然后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去寫,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定題作文常常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無內容可寫,進而打擊了寫作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對作文的命題方式進行革新,積極倡導多樣化,實行命題作文與自擬題目有機結合;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文題目,為學生提供一個寬廣的空間,能夠使學生有話可寫,可以結合實際想寫什么內容就寫什么內容,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后,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阿長與山海經》是圍繞中心人物阿長而選擇與安排材料;《背影》是通過具體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細節表達父子之間的愛;《老王》通過把瑣碎材料整合為一個整體的方式表現老王的善良;《臺階》通過詳寫造臺階的過程突出父親的情感和性格。因此,這一單元的作文就以“最讓我________的人”命題,讓學生采用正面描述、細節描寫以及側面描寫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這種方式進行作文命題,能夠使學生具有巨大的發揮空間,可以隨心所欲地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補充,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
四、橫看成嶺側成峰——改變傳統的作文批改方式
作文的評改是開發寫作主體意識的有效保障。傳統的語文作文批改通常采用教師一人包辦的批改模式,這種批改模式導致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教師批改收效甚微。因此,在作文批改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不再處于被動的被批改的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作文批改,真正成為作文批改的主人,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首先,教師選取優、良、差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文進行細致批改,對于批改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在講評課上講解;然后,教師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學生按照優、良、差等級分成若干互助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內互改,組內成員在互助組內朗讀自己的習作并說出自己的寫作構思,其他學生可以針對作文進行評論,積極提出自己對作文的看法,這樣學生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效地借鑒別人的成功之處,指出別人需要改進之處,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共同提高。最后,每個互助組選出比較優秀或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教給教師,教師在課堂上把其當成范文進行朗讀,并適時進行點評。這種多樣化的作文批改方式,不僅能開發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與鑒賞作品的能力。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扮演主要角色。新課改形勢下,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思想,不斷改革傳統的寫作模式和學生寫作的被動狀態,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切實落實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新.在作文教學中喚醒學生的寫作意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2).
[2]倪幫友.如何培養學生作文寫作的主體意識[J].華夏教師,2014(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