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宏根
摘 要:“同課異構”追求的是“教學差異”,即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組織教學,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應對不同的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基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探討了“同課異構”的組織方法,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同課異構;課堂教學;高中生
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同課異構”通過“以導促學”的過程,讓學生成為主動的知識構建者,而教師則起著“引導”與“助推”的作用。“同課異構”打破了傳統教學課內與課外的限制,更注重“讓問題衍生問題”的做法,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同樣帶著問題走向課外,讓課外也成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它讓高中生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使他們不再是學習者,而成為研究者。它不再滿足于讓學生通過自學而去獲取表面化的、淺層次的知識,而是更注重他們在研究、探尋問題過程中的能力整合與素質提升。本文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實踐,對“同課異構”的組織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實現“同課異構”的常態化開展
嚴格來說,“同課異構”是一種教學理念,它追求的是教學實際,而非普遍性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很多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往往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外來因素”主要體現在教師盲目使用一些普遍性的教學方法。例如,2010年以來江蘇泰興洋思中學“先學后教”教學模式被廣大教師所采用,然而,是不是“先學后教”這種教學模式適合所有學生?對于這一問題,很多教師不會去認真思考,也不會進行實踐探索,而這正是“非同課異構”的一種具體表現。“非同課異構”會影響教學質量,進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嚴格來說,教學方法沒有絕對的權威,教師需要將教學與區域文化、學生文化、學生的價值觀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同樣的課程,運用符合實際的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將這種教學方法常態化開展下去,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打造高效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二、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引導學生自主研究
“同課異構”在實踐中表現出的難度在于,學生往往并不知道應以什么問題來作為研究的對象與內容,“無處生疑”是很多學生
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真實寫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形成問題,然后以問題引導進行深入研究。如,在復習導數的應用時,教師先給出問題:如果函數f(x)=x3+2x2+x+1,那么函數在
[-2,0]上最值為多少?請對函數單調區間進行討論。學生通過該問題的解答對導數的作用進行了回顧,這時,教師通過變式練習讓問題衍生出新問題:
①如果函數f(x)=x3+ax2+x+1,a∈R,那么請對函數單調區間進行討論;
②在式①基礎上,如果函數于(-2/3,-1/3)上為減函數,那么a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新的問題從“導數”解決方法深入到含有“參數”的解決方法,也給了學生一個印象,即通過條件、角度、情境變化可以衍生出不同問題。這時,已經有學生開始產生質疑,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變式產生?當教師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進行大膽嘗試時,他們隨即“創造”出了很多不同的問題:
①如果(-1/3,+∞)是f(x)=x3+ax2+x+1,a∈R的一個單調遞增區間,那么a值為多少?
②如果x3+ax2+x+1≥0在(-2/3,-1/3)區間恒成立,那么a取值范圍是多少?
③已知f(x)=x3+ax2+x+1,a∈R,g(x)=x+1,在(-2/3,-1/3)區間上有f(x)>g(x),那么a取值范圍是多少?
三、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熟練掌握思維方法
問題分析是“同課異構”的實質性階段,在此階段,學生圍繞某個問題展開研究,對問題的產生進行分析,從而做出科學而合理的判斷,感受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從中獲得方法,獲取能力。教師要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掌握分析的技巧與方法,讓研究不但能夠順利進行,還可以到達一個深的層次,讓他們的思維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
如,在學習“向量的數量積性質”時,教師可以將需要總結的“數量積性質”以問題形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討論,自行研究。
①怎樣確定向量的數量積的正負?
②兩個互相垂直的向量的數量積存在怎樣的特點?
③任何兩個向量的夾角如何求出?
④兩個向量模乘積與兩個向量數量積的模的大小關系應怎樣比較?
⑤兩個相等向量的數量積等于什么?
教師提示學生的切入點應該從向量的數量積定義開始,再與字母乘法運算比較,進行自主研究。
學生很容易可以得到“當a與b同向時,a·b=ab,反向時則a·b=-ab,a·a=a2”這樣的結果。然而,即使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些學生仍舊沒有找到研究方向,這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從“對角θ從0°變到180°的順次”這個角度進行研究,可以讓學生很順利地就能夠“找到”數量積的性質。
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瓶頸”導致研究無法繼續深入,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導”的作用,巧妙地引導學生去尋找突破“瓶頸”的方法,開拓他們的思路,讓他們在最終的問題解決中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綜上所述,“同課異構”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科學組織,緊密聯系實際,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既要誘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積極心理,同時也要給學生預留出獨立研究的空間,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總之,教師只有處理好“主導作用”與“主體地位”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做到科學指導,“引”“放”自如,讓“同課異構”促進學生成長,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夏曉華.在“同課異構”中探析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J].中學數學雜志,2010(0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