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詩靜
摘 要 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強調尊重學生,提及懲罰,人們總是持否定態度。事實上懲罰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會對教育完成起到積極作用,運用不當,則有背教育初衷。那么該不該懲罰呢?當前教育懲罰存在什么問題導致大家的反感呢?本文就教育懲罰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小學教育 以學生為本 懲罰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88-02
教育懲罰是小學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隨著新課程改革推進,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步向以尊重學生的“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相關教育法律法規明令禁止教師體罰學生。那么懲罰等同于體罰嗎?
一、小學教育中教育懲罰問題
日常的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懲罰,既是教師的權利,同時也是教師應盡的義務。我國義務教育法對教師懲罰權限,沒有明確的規定,當學生違反學校規定,教師不知如何去管,這大大降低了教育懲罰的實施。加之人們對教育懲罰的本質缺乏正確的理解,一旦教師行使了教育懲罰權,就會遭到過度的關注,面對更多的“問題學生”時,教師出現無所適從的局面。
1.對教育懲罰的認識存在偏頗
在教育群體中,人們對教育懲罰的認識存在偏差,大部分有經驗的教師是贊同合理的教育懲罰,通過懲罰這種教育方式,可以讓學生從中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改正不合適的行為,然而有些教師和家長認為懲罰與體罰沒有區別。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教育的錯誤與落后的表現。完全地將懲罰與體罰或變相體罰相等同。
2.小學教育中的教育懲罰逐漸淡化
對教育理念的理解錯位使得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舉步維艱。教育領域提倡“以學生為本”的賞識教育,做服務型教師,已經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但很多教師認為“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把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中心位置,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只能采用表揚、獎勵的教育方式,卻不能運用批評、懲罰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師對學生變得過分尊重與呵護,懲罰尤其體罰被大家所排斥,很多人還把體罰當成了懲罰,完全否定了懲罰的合理性。使得即使有的學生犯了錯誤,教師也不敢實施正當的教育懲罰,從而偏離了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養成獨立的個性和優良的品質的最終目的。
3.教育者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一些教師自身的師德嚴重缺乏,綜合素質不高,沒有為教育事業傾心盡力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能用愛心去關心和關懷學生,為學生服務意識不強,并且在學生的管理方面缺乏藝術感,不能夠因材施教,不懂得分析學生的性格、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等因素,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培養和教育學生。這些均是導致現在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二、小學教育中合理運用教育懲罰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一切教育的方式、手段都應該以教育目的為宗旨,懲罰作為教育的一種方法,也是如此,要為了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如何才能合理運用懲罰又達到教育,發展學生的目的呢?
1.樹立正確的教育懲罰觀
懲罰是為教育目的服務的,即為了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會想出各種教育方法和手段,懲罰也自然被運用其中,反而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工具。然而懲罰是德育的手段而非智育的手段,我們應該尊重學生智育上的差異,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還有懲罰教育應以“愛”為情感基礎,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即使是使用了懲罰,學生也能理解并接受。
2.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懲罰機制
制定教育懲罰的規則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懲罰的立足點,多采納社會、家長、學校、學生等多方面的意見,全面審視當前的教育懲罰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預期效果如何等等。其次,建立教育懲罰的監督機制。教育懲罰對象是未成年人,他們的各種權利更容易受到侵害,這就需要有一個好的教育懲罰監督機制,對教師進行有效的監督與制約,保證教師能夠在尊重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行使他們的教育懲罰權。再次,增強教師的法律素養。教師不但要為人師,還要具有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責任意識、法制觀念,教師必須在在法律的權限內,來行使自己的教育懲罰權,而不是以教育的名義,隨意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3.有效運用教育懲罰的藝術
實施科學合理的懲罰也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不同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首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正確認識兒童所思所想和行為表現,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其次,要向名師學習,向優秀班主任學習,認真剖析他們的成功之處,逐步積累各種教育方法。最后教師還要重視自我探索和創新,要隨著教育觀念、目標、方法的不斷變化,與時俱進,加強實踐探索與總結,獲得鮮活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史薇.學校教育中懲罰問題探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2].劉軍.中小學教育懲罰問題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1.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