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琴
摘 要: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對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分類指導和分層測試等,達到因材施教、分類優(yōu)化、整體推進的效果。
關鍵詞:分層教學;學困生;歷史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開發(fā)學生無限的潛力,是值得老師們深思的問題。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承認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存在差異性的前提下,采取分層教學,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讓優(yōu)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因此,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
分層教學,首先是建立在對學情的了解上。以我現在所帶的這個文科班為例,作為農村中學的這個文科班,從整體上看,學生的素質并不理想。課前預習情況很不樂觀;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倒是會做筆記,但課后根據筆記復習梳理知識點就顯得很被動,部分學生學習普遍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不愿意開動腦筋多想多問。好在這一課內容在初中歷史有涉及一些基本史實,這為學習這一課提供了些有利條件。本班級的學生雖然掌握些學習改革歷史這一塊的基本方法,但仍然參差不齊,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差異性大,所以實行分層教學,進行分類指導、分類優(yōu)化,達到整體推進的效果,就顯的有必要了。從現有的學情出發(fā),將學生分為A(優(yōu)等生)、B(中等生)、C(學困生)三個層次。A層次學生總體歷史基礎知識扎實,成績穩(wěn)定,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較強,歷史思維清晰,方法靈活,學習主動性偏強。B層次學生歷史基礎知識較為扎實,歷史思維和應用能力中等,成績不穩(wěn)定,學習自控力不夠強,但進步空間大。C層次學生歷史基礎知識不扎實,歷史思維和應用能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作業(yè)完成情況不理想,學習缺乏主動性,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對班級學生分層是為了讓他們進步,所以這個分層不可避免地帶有階段變動性。一般來講,B層次的學生人數會比較多,所以總體上又呈現出AC的穩(wěn)定性特點。對學生的分層是進行分層授課的前提,也是決定課堂實施效果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
2014年福建高考真題,問題的設置分為A、B、C三個層次,逐層遞進,與高考相接軌,檢測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yè)的分層,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學生評價的分層,在學生作答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及對策的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優(yōu)化和提高,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老師對自己的關注,也讓學生愛上歷史課,這也是分層教學的目的。
分層教學法在實行的過程中需要持之以恒。在針對班級的一些“重點”學困生實行的效果來看,這些學困生的歷史學習情況已有明顯好轉。分層教學法的實行效果就是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存在的差異,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加以指導,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優(yōu)發(fā)展。分層教學法充分體現因材施教、主體參與、分層優(yōu)化、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教學原則,學生可以各盡其能,各有所獲。
參考文獻:
[1]胡慶芳.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吳于廑,齊世榮.世界通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