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彬
摘 要:傳統的教學過于注重教師的教,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教學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師領著學生走,提問被看成是激發學生思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的教學缺乏創造性和靈活性,學生沒有一定的自由思維空間,不能開展自主的數學活動,沒有切身的情感體驗。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注重學生的學,重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個性的發展。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探索;能力養成
目前,小學數學課本從形式上較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把它表達出來,并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更廣泛的發揮空間,應該注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能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也要兼顧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愿意學并學好數學呢?下面談幾點教學體會。
1 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是學好數學的保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新教材特別注意選取生動有趣、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設計了單元主題圖或重要課題的情境圖,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情境圖的作用,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思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提出問題。同時,教師又是教學情境的直接創設者,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中選取素材,創設新的教學問題情境。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等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善問。為此,應在課堂上給學生適當地點撥、示范,指導學生提問的方向和思考問題的途徑。教給學生正確的質疑方法。在教學設計上,應多給學生一些探索、猜測的空間,逐步養成學生的問題意識。
數學情境的創設,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數學本身,還可以源于其它相關學科。在此過程中,通過給學生呈現刺激性的數學材料信息,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現欲,產生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離開了數學情境的創設,數學問題的產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創設數學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合作學習的欲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創新思維。
2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認知能力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認知能力,讓本來枯燥的數學變得更有趣,只有對數學產生興趣,才是學好數學的根本。對于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大部分已經接受到了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并不是一無所知。因此,在上數學課數數時,我先準備充足的教具讓學生觀察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數,例如數人數、桌子等,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都有哪些數。還讓學生說出那些和自己有關的數字,看誰說得多、說得好,讓學生感覺到數永遠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增強學數學的興趣。
3 引導培養多視角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
從不同角度去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途徑。現在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做好課前教具準備,鼓勵學生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剛開始,當我提到還有不同的答案,誰能回答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我慢慢提示著,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的學生立刻舉起手,有的能答對,有的有點偏離,但明顯看出大家都想積極表現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認為表揚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揚個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揚成績差的學生時,大家的積極性會更高。這樣會使孩子以后敢于發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問題對于不同觀察者來說,都會存在不同的結論,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分析問題結果的能力,當然說錯的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從而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意識到一種問題有多種處理方式和多種處理結果。
4 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數學課應是活動課,通過多開展數學活動,豐富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樹立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數學課應盡量為學生創設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能交流他學習數學的體會。其中后者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要內化數學語言,并學習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將語言與思考邏輯地連接于數學世界,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數學課應盡量創設獨立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地學習。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實踐才能學好知識。許多學生在學校成績優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學生不能獨立地完成。也就是說,學了卻不知道怎樣應用,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每上一節課,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出一些實踐性的問題,在引導的過程中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其中。這樣,學生親身體會、練習,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例如,認識錢這一方面的知識時,進行游戲表演,讓學生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本”、或買“糖”等,讓學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剩余多少,買了多少東西等實踐性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之中。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于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在學生的練習中存在大量的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諸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等。長期這樣的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