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貨運代理實務》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為學生在貨代企業從事相關工作鑒定了基礎,本文在充分調研貨代業務崗位理論及技能需求的基礎上,參考國際貨運代理職業資格考試的相關內容,確定《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的課程培養目標,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分析了本門課程的現狀及問題,并進行了教學組織與改革分析。
關鍵詞:國際貨運代理實務;校企合作;課證融合;職業能力
一、國際貨代實務課程改革背景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屬于B類課,即理論+實踐,其中實踐課時占到總課時的53.13%,本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設計并實施國際物流方案的能力,具體包括根據貿易合同進行物流的成本核算,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設計貨物的運輸包裝,裝箱,安排貨物入庫倉儲,安排貨物報檢、報關,托運、交單結算等內容。目前主要采用項目化教學、課證融合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課程最后的成績考核為理論+技能考的形式,由課堂成績、實訓實驗成績、期中測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四部分組成。但由于傳統的課程體系不合理,軟硬件不足,課程與企業崗位對接扔存在很大問題。
總得來說,原有的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在設計與教學實施中存在以下幾個不足:
1.課程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已經將以前的章節式授課改為項目化教學,但項目化程度嚴重不足,只能做到表面的項目化,并不能和企業的工作過程相對應,在學生的實踐學習上有所忽視。
2.課內實訓缺乏場地和軟件條件。貨代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大量的實踐來鞏固課本知識,但目前學校雖然有現代物流實訓基地,但基本上都是為傳統的物流環節如運輸、配送、倉儲而建,沒有針對貨代這塊的;相應的軟件也沒有,學校在建立實驗室時確實買了一些軟件,但大部分是附贈的,功能比較少,有些甚至不能用,目前本門課程實訓使用的是中諾思的貨代管理信息系統,這個系統基本上屬于半成品,很多模塊都沒有,只能用來做演示,學生無法自己操作,這就使得實訓課無法順利進行。
3.缺乏校外實訓基地。本門課程在課時設置時有14課時的課內試驗,還有20課時的校外實訓,但目前沒有相應的實訓基地,專業目前合作的都是傳統的物流企業或零售物流企業,無法進行貨代實訓。
可見,國際貨代實務的原有教學模式和教學條件很難滿足現代貨代業對人才的技能和素質要求,今年,專業與新一批物流貨代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并“ 建立訂單班”,采用2+1 的教學模式,即兩年校內學習,一年企業學習,共同探討課程體系改革問題,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作為新一批重點課程進行改革試點,在原有的理論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融入崗位技能要求和操作準則,以期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二、課程改革的任務與內容
1.教學內容選取
國際貨運代理工作內容大致相同,但由于不同地區的國際物流環境不同,國際貨代的貨運方式也不同;同時,不同地區的貨物種類不一樣,貨物進出口的貨代服務需求也有所差別,因此,課程在內容選取時應充分考慮地域的差異性和實效性,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選取,教學內容與國際貨運代理崗位職業標準、國際貨代從業人員資格考證內容緊密結合,具體內容設計及課時分配如下: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1)項目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以國際貨代的具體業務為主線,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和仿真教學軟件,經過導學及知識準備,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地交替進行各種真實業務背景下的貨代業務操作與訓練,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置于仿真或全真的項目任務中展開,項目完成后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相應的國際貨代業務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
(2)課證融合法
本課程深入實施“課證融合”的教育教學改革,從教材、大綱、授課計劃到授課內容、考核方式,全面融入“雙證”教育理念,以教促考,以考促教,使學生學完本課程后能較順利地考取國際貨運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書,實現“雙證”畢業,以保證學生順利就業和優質就業。
(3)工學交替法
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一方面運用基于工作流程的國際貨代仿真教學軟件,通過電腦模擬操作訓練,以案例和仿真任務為實習實訓項目,使學生在校內即可模擬企業工作環境完成貨代業務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效實現專業知識向動手能力的轉化;另一方面,通過安排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的相關崗位進行專業實習及頂崗實習,實施工學交替,進行國際貨運代理實戰訓練,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知識與應用相結合、思考與操作相結合。
(4)案例教學法
本課程實施的案例教學分為兩類,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一是講解型案例。即將案例教學融入傳統的講授教學法之中。這類案例通常是針對課程知識體系中的重難點問題設計,又稱“知識點案例”;二是討論型案例。即將典型案例作為學生討論的主題,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研討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教師加以點評。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和研究國際貨代實際案例,使其能夠接觸和感受實際工作中將會遇到的真實境況,有效縮短行業實際與課堂教學之間的距離,克服課程教學與實踐脫節的弊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邏輯思維和語言表述能力。
(5)情景教學法
充分使用虛擬企業、虛擬實驗等現代技術手段,將教學內容以動漫方式展示,讓學生扮演國際貨代業務中的不同角色,模擬開展一些貨代工作,體驗并掌握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增加教學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之能夠盡快熟悉國際貨運代理工作的全過程,了解并適應未來所從事的國際貨代工作。
3.考試評價方式改革
在理論+技能考的基礎上,若學生能取得貨代從業資格證,則可以免考。具體考核方法如下:
4.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課內實驗主要側重單個知識點的熟悉應用,課外實踐則是操作實際的案例,首先對案例進行作業流程規劃,并繕制所需單證,其次則是在軟件中分角色進行業務模擬。
三、課程特色與創新
1.基于校企合作開發工作任務
課程堅持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驅動為指導,科學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通過校企合作開發工作情境,使得課程的教學實訓能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下進行,課程內容選取根據行業及地區發展及時更新調整。
2.培養目標體現職業能力目標和職業素養目標
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嚴格按照國際貨運代理工作任務為主線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企業案例中做到“做中學,學中做”,重點培養學生熟練操作貨代業務的能力,參與運輸合同談判的能力,使用專業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服務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能夠承受高節奏的工作狀態并對突發事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應變能力。
3.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組織
課程建設中除了校企合作開發設計工作情境,還將大量開發企業真實案例資料、數據,讓學生的學習與企業實際不再脫節,建立整套的多媒體課件,收集整理相關的圖像、視頻、單證案例等資料,利用多媒體教室、校內模擬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等教學場所和相關教學軟件,通過業務流程模擬和任務完成等教學組織形式,加深課程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4.建立校企共同考核的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的考核中包含平時、實驗實訓和期末三個模塊,在實行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的同時,考核方式也將通過學校與企業考核相結合,理論的部分在校內進行,主要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這一部分體現在期末課程綜合考試中,占50%;而平時成績則由學生在課堂的表現決定,課堂以開放性的案例分析、業務操作等實踐性強的課題呈現,考察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一部分占20%;而其余30%則由企業給出,考察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的成效、態度、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職業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浩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改革與實踐[J].物流科技,2013(8).
[2]胡文君,周溪召.基于貨代崗位工作的國際貨代實務課程教學改革[J].物流科技,2015((9).
[3]陳曄.淺談國際貨代實務課程的改革-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J].教研,2011.04(上旬刊).
[4]范明.工作過程導向下高職國際貨代實務課程改革實施效果評價分析[J].價值工程,2013.03.
作者簡介:李華,女,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工商與旅游分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