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伏蕖
【關鍵詞】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感受;啟示;建議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2—0022—02
為加快學校國家級示范校項目建設,推進企業文化與學校共青團工作的相互交融,2015年2月,蘭州理工職教集團信息技術專業教師協同合作企業廣印聯盟,赴上海部分知名企業、高職院校進行學習考察。此次考察,大家普遍認識到了西部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水平與沿海發達省份間存在的明顯差距。令筆者記憶深刻、受益匪淺的是上海界龍集團產教融合的人才對接培養模式。上海界龍集團作為一家印刷行業的民營企業,與多家行業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通過建立產學研對接的深層次合作機制,結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文化植入校園專業技能培養教學中,以半工半讀崗位育人方式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新模式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為發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典范企業。
一、考察學習的幾點感受和啟示
1. “現代學徒制”的內涵。“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是在繼承傳統學徒制,融合現代職業教育優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它是圍繞企業用工和現代產業用人標準,以學生(學徒)技能培養為核心,以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交互式教學為支撐的工學交替培養人才新模式。該模式要求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課程執行標準、共同編寫學徒制教材,按標準進行教學和考核,實現合作一體下的人才成長培養目標。
2. 上海界龍集團實崗育人合作機制的特色和啟示。
特色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下的“私人定制” 模式。界龍集團依據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和行業院校建立了工學交替、實崗育人的深度合作機制。他們充分發揮企業的崗位特點和優勢,不拘一格選人才。按照企業需求的人才規格、人才特點,以一種“私人定制式”的培養手段,針對個體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素質、個性特征、優勢智能和職業潛質等多元智能情況做綜合分析評價,評價結果作為培養目標的崗位定向考查依據,再以分類教學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因人施教、量身定制,將每個學生的優勢能力發揮到極點,以個性化發展要求為學生確定工作崗位和技能培養方向,進而讓每個人在企業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并喜歡干的工作崗位,以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
界龍啟示: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應最大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學生的職業體驗感受和職業興趣傾向,善于發現每個人的潛在優勢和個性能力,并適時加以針對性引導利用,揚長避短地發掘他們的優勢智能和潛質能力,以期更符合本人發展條件的實際,讓學生在崗位實踐中始終充滿自信,用良好的心態和熱情去學習職業技能和對待崗位工作。
特色二:校企對接培養計劃中的學生雙重身份。界龍集團遵循產教深度融合的指導原則,要求合作院校在組織新生報到之始,就即刻與界龍企業簽訂學徒實習合同。在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課時讓學生赴企業實訓,使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入生產崗位實踐鍛煉。
界龍啟示:既是學生又是學徒制員工的身份定位,使學生盡早地接觸到實際工作崗位。一方面,學生在崗位實踐中對職業活動有了真實體驗,從而強化了個人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思想意識和準備。另一方面,企業在學徒制的施行中最大化節省了崗前培訓的時間和成本,實現了企業招工與用工的“零距離”對接。
特色三: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在界龍集團實崗育人的培養環境中,實訓活動和教學內容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學校明確規定:常規教學課時中,學生每周兩天在校學習文化課,四天在企業頂崗實習,不同學期有不同的課時比例安排,日常教學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崗位技術人員共同擔任,學校負責管理,學校可依據企業情況酌情調整教學計劃。
界龍啟示:“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實施,實現了學校教育與崗位實踐的互補和互促,可以真正培養出適應產業和企業需求的人才,是符合現代職教指導思想、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和特點的高效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在校學生提前進入企業,既學習到理論知識又強化了技能鍛煉,從職業心理、職業技能、職業思想和職業能力上為就業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經受到企業管理規范和生產過程的磨礪,學生職業能力也逐漸成熟。企業也借此解決了急需大批高素質技能一線崗位人才的需求,建立一支適合企業發展的年輕、穩定的技術工人隊伍。
特色四:依托合作教學,實現產教共融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界龍集團在“現代學徒制”培養過程中,依托學徒真實工作情境環境,一方面將社會經濟發展動態和新型高新技術需求第一時間帶入課堂教學,把企業活動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加以解決,并將教學成果反饋回企業;另一方面學生在實崗教學中,帶著問題同一線員工直接交流,現場請教,在“做中學”、“學中練”的情境下“邊做邊學”、“先做后學”,使得“現代學徒制”與情境學習緊密銜接,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崗位應用技能緊密結合,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從中理解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崗位意識。
界龍啟示: “現代學徒制”實現了企業、學校和學生的三方互利共贏。學校把課堂搬進工廠,企業把工廠辦進學校,都完全實現了產教融合一體的優勢互補。企業在員工素質提升的同時,增強了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贏得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獲取到穩定、可持續的用工來源;學校在職業教育競爭中獲得長足發展,得以開拓疆域,為學生實習、就業提供保障,并同時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出路問題,體現出優質服務社會的功能;學生也在學習中提升技能、提升學歷,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增值和就業質量的提高。
二、對我校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一體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 開展校企合作下的“現代學徒制”融合試點。學校應盡快開展校企融合下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在選擇企業時,不僅要關注企業的規模、實力和崗位技能的含金量,更要重視企業發展的前景和社會責任感、企業管理水平、企業文化氛圍及崗位專業技術指導人員的素質、能力是否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目標。此外,還應綜合考慮企業的信譽和社會影響力,以及是否符合學生未來職業選擇意愿的企業吸引力,使學生畢業后愿意留在企業繼續工作。因為這關系到學生職業發展規劃的定位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提升,也從根本上決定著實施“學徒制”的實際效果,為今后施行校企深度融合積累可借鑒的成熟運作經驗。
2. 開展以“現代學徒制”訓教為內容的課程開發和課程體系構建探索。開展“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的構建探索,以企業的人才定位、崗位標準所涉及的知識、技能、素養和典型職業活動為中心,兼顧行業、社會的普遍要求,以企業崗位要求和未來發展需要為依據,兼顧學生終身職業發展為前提。選擇企業廣泛應用的專業技能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專業狀況實際,制訂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專業性與職業性、針對性與通用性、現實性和發展性之間謀求平衡,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3. 攜同制定符合“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考評體系。學校應攜同企業共同制定符合“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來保證崗位技能實訓的教育效果。應采取教考分離、交叉考核的考核評價辦法,通過嚴格的考核評價程序,由學校和企業、教師和師傅共同對學生學業技能水平進行認定,使學生通過考核達到學校、企業、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所規定的學業水平和職業技能資格,從而獲取學校畢業證、國家職業資格證和企業技術等級證,共同督促學生完成獲取“三證”的學習任務,避免出現因單方考評而造成考核方式的不匹配、不銜接。
4. 進一步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要倡導復合人才的師資培養目標,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教師下廠或赴企業實踐,為全體教師提供師資培訓和企業崗位實踐機會。倡導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學科知識,更要熟悉學校所對應的主要職業領域工作流程,具備本專業領域較強的職業實踐能力。同時還要求人人達到專一會二、一專多能。要選聘一批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和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使專業建設緊跟產業發展形勢,人才培養滿足崗位技術要求。
5. 強化職業思想教育,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養成和提升。堅持以學校管理為導向、班級管理為基礎、企業管理為輔助、自我管理為動力的管理思路。企業和學校目標一致,共同聯手加強組織紀律、集體觀念等方面的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打造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生活習慣以及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堅持嚴格管理、嚴格要求,決不隨意放松和降低管理標準,增強學生自理、自力、自立、自強能力的自覺性,全面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認識和樹立職業道德信念,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養成和提升。
6. 改變教學模式,加強學生非專業能力的培養。中職學校應樹立全面、科學、合理、可持續的人才觀,加強學生的自信心、溝通能力、意志品質、環境適應力及心理承受力等非專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要大力改革課程設置,構建起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培養并重的課程體系,加大非專業能力課程比重,為學生創設非專業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指導學生通過學習、訓練、參加社會實踐等途徑,強化個人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非專業能力的提升。
(本文系甘肅省2013年度“十二五”規劃《企業文化與學校共青團工作相互交融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為:GS[2013] F3-0142)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