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征瓊
摘 要:新出臺的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語文學習作為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在創新教育方面責無旁貸。本文就小學生語文創新教育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入手,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幾個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374-01
語文作為培養小學生基本能力的學科,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分析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工作,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分析并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推動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課堂效率低
課堂效率低下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重要的問題,通常情況下,老師講解一篇課文的需要三到四個課時,然而大部分時間學生們都在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并沒有真正的參與到學生課堂的學習當中去。而講課節奏的拖拉,最終就會導致學生的語文創新教育成績的不理想。此外,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出于各方面的考慮,講評習題時,常常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殊不知這樣做反倒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2、課堂講授密度太高
三年級的語文課上,在采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老師針對一篇課文獨自累計講了兩個小時,課后調查者發展,課堂效果其實并不好。受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影響,語文老師往往更強調課堂知識的密度,課堂上學生一直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的思考空間,這是我們應該著力避免的。
3、教師的注意力過于集中與某部分學生
當前的課堂上,老師的注意力過于集中,更關注少部分學生。往往是少部分學生回答了大部分問題,普通學生沒有在語文創新教育課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成長。無論從教師還是學生的角度看,當前的這種教學模式都應該有所改變。在教學實踐中,“老是喜歡好學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情感傾向,但是從教師的職業道德出發,在實際教學中則應該重視全體學生的利益,幫助學生在小學語文課的課堂上收獲更多的知識和能力,而這,也正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和強調的。
二、進行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教學的幾個有效途徑
1、增強課堂效率,改進教學方法
所有的創新都應當依據學生的接受規律和教學的一般規律展開。如果老師的教學方法不按規律辦事,則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只能事倍功半。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應該重視觀察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的具體需要為導向,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具體操作上,教師應該更有平等意識,與學生平等交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節奏和講授知識的密度。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不斷接受鼓勵和肯定的同時,才能不斷獲得成績的提高和個人能力的增加。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植學生創新教育興趣
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是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還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過程。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嘗試啟發學生去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教育方式,并培養學生好的創新教育習慣。由于人性中本身存在的好奇的因素,多數學生其實是具有創新教育的內心需求的,在語文創新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幫助學生挖掘創新教育本身存在的樂趣。在錯誤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很多教師發現學生的創新教育興趣正在不斷喪失,由此,啟迪學生的創新教育興趣其實是破解當前學生創新教育成績不好問題的必由之路。為解決當前的困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切實加強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學生的創新教育興趣,應該重視運用鼓勵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不要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避免造成南轅北轍的局面,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關注和鼓勵,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和創新教育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重視向學生傳授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應試教育體制的制約之下,考試成績依然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素質教育其實并不是不要成績,而是要在強調成績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應該幫助學生找到應對小學語文創新教育題目的方法,幫助學生總結和完善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當前,學生們的語文創新教育題目的得分不高,原因并不在于知識儲備不夠,而在于學生沒有掌握答題的好方法。因此,作為小學階段的語文老師,應該下大力氣,幫助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掌握答題的技巧。
三、結語
隨著人教版新課程標準的深入踐行和廣泛鋪開,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題中之義了,應該引起我們更多的重視和支持,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知識成長的同時,也得到能力的提高。歸根到底,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是圍繞考試展開的,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很好的考試技巧和方法,這對于小學語文創新教育也是旨在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更加投入地去思考和鉆研語文學科,以達到更加好的學習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曹 章.對小學語文創新教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對策[J]. 中國教育,2013年,(35)
[2] 麥 梅.探究式學習的相關研究 [J].教育從業者,2014,(2):175-177
[3] 孔 興.小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管理探討 [J]. 黑龍江教育(小學研究與評估 ),2012,(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