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紅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事實對相關的主觀性評價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對教材觀點進行大膽質疑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以補充。在教學中揭示這些創新的內在規律,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形成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發現的方法,為從事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意識;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195-01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與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對歷史教學不夠重視,只要記住課本上的知識點,便可以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在當前教育形勢下這種為高考而教學的教學方式應該徹底摒棄,代之以知識與能力并重,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我們要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辯證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分析材料、活用教材的能力。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努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成為當代教育的重大使命。歷史課程標準的實施,順應了這一教育改革的潮流,把創新教育提高十分突出的位置,賦予歷史教學以新的時代內涵。因此,在新課標視野下,審視歷史教學與創新教育的關系,把創新理念貫穿到高中歷史教學的始終,是搞好新時期歷史教學的關鍵。
一、創新教育是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創新教育呢?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立足點放到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上來,努力培養一代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品質的優秀人才。《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就是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集中體現,也是歷史教學中創新教育的行動指南。《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同時指出,要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事實對相關的主觀性評價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對教材觀點進行大膽質疑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以補充。在討論和質疑的過程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和辨證思維。
二、教育學生認識創新對推動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
通過系統學習普通中學歷史必修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無論一種新生產力的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構建,還是一種新的思想理論的提出,一項科技發明創造,都是人民群眾特別是杰出創造人才艱苦探索的結果,或是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或是深刻總結歷史興亡教訓,或是經過不斷更新和完善,或是付出沉重的代價才取得的,唯其如此,才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社會進步和民族振興,從而使學生自覺形成科學的創新觀念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三、教育學生掌握創新的一般規律,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學生自身發展和進行創新活動的必備條件。創新就是運用創造性思維,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無論科技創新,還是理論創新、體制創新,都是有規律的創造性活動。以科技創新為例,中學歷史(Ⅲ)展示的影響人類歷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都蘊含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如:社會需求是創新的原動力,社會實踐是創新的源泉,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對比、推廣、聯想是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等等。在教學中揭示這些創新的內在規律,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形成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發現的方法,為從事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學習歷史上杰出創新人才銳意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創新品質
創新作為高層次的智力活動,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歷史上杰出創新人物不僅以其創新成果傳世,而且,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百折不回的創新品質,也值得后人景仰。
五、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新源于實踐,實踐活動是學生進行創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創新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一種適合的學習環境和實踐活動中不斷償試、大膽實踐培養起來的。在新的課程標準下的歷史創新教育,要創設適于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新的課程標準,倡導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與學的新方式,它要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學環境是寬舒的、和諧的,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是開放的、互動的,教學的導向是探究的、求異的。因為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心理是輕松的、愉悅的,其意識和思維也必然是開放、活躍的,學生敢于和能夠突破教材和教師的束縛,也敢于和能夠用發散思維去分析認識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內容時,可創設條件,讓學生開展諸如“長城的修筑利弊誰大?”、“秦始皇的功與過”、“制度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嗎?”、“王安石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等辯論會。師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在民主平等教學氛圍下,進行討論、探究,交流觀點,從而達到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目的。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這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發展主要渠道和核心步驟。
綜上所述,歷史教材包容著許多創新的素材,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空間。 歷史新課標的施行,又為歷史教學的創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因此,中學歷史的創新教育是大有可為的,關鍵在于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大膽變革教法,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學生,發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實施開放性教育,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去教育、啟迪學生,及時捕捉并點燃學生創新的思想火花。果真如此,中學歷史教學將在創新教育中發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 鋒.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探究[J].時代教育. 2013(10)
[2] 李建忠.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