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玲
摘 要:音樂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培養學生的樂感和興趣,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節奏訓練作為初中音樂教學的重點,能夠在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要知道任何音樂都離不開節奏,因此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節奏訓練,更要以節奏訓練為中心展開教學。就節奏訓練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節奏訓練;初中音樂;課堂應用
音樂蘊含豐富的情感色彩,音樂的節奏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種方式。初中音樂屬于初級音樂,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內容,因此在此階段注重學生的音樂教學十分重要,節奏訓練作為幫助學生把握音樂節奏的重點,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將音樂內容簡單化。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節奏訓練與音樂教學相結合,更能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學生能夠根據節奏的變化,來感受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對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節奏訓練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優勢和重要性
節奏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具有參與性、便利性、趣味性和綜合性等優勢,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受到了教師廣泛的關注,節奏作為音樂的核心,決定著音樂的情感抒發和基調質量,節奏能夠改變音樂的旋律和意蘊,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教學主體作用,抓住學生喜歡音樂的契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將節奏訓練應用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掌握音樂節奏的同時,把握音樂學習的關鍵,逐漸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節奏訓練對于開展音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初中音樂課堂中節奏訓練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強,想象力豐富,但創造力不足,審美能力欠缺,不愿意受任何拘束,逆反心理嚴重,掌握的知識有限,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學習中對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會產生排斥心理,會將難以理解的知識直接放棄,很難提起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方式不適合學生,或是過于單一、落后,那么可能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只抱著娛樂的心態參與教學活動,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
2.教師教學方式兩極分化
近年來,隨著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教師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創新,但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兩極分化,一種方式是在“體驗”的理念下,使音樂課中的節奏訓練走入了一個誤區,一堂課看似華麗多彩,學生也參與得紅紅火火,但總感覺是在走過場,有的過于“豐滿”,使聽課的老師有一種想為音樂課“減肥”的沖動,節奏訓練就像蜻蜓點水,沒有落到實處,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節奏的特點;另一種方式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未曾更改,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想將音樂知識灌輸給學生,既不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也不參考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想法和意見,節奏訓練很牽強,沒有將內在節奏活的感覺情感外化。盡管如今已有一部分教師意識到節奏訓練能夠改變音樂課堂現狀,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無法突破、不敢創新教學方式,使得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仍然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節奏訓練的誤區
器樂進課堂教學中,器樂節奏訓練往往借助于視唱,學生從歌唱中了解和感覺到節奏的性質加以表現,教師在訓練中,有時將本來速度很快的十六分音符寫成的節奏,改用四分音符來練習,把速度減慢到原來的四分之一的害處很大,會養成學生不注意樂曲真正速度的習慣,以致造成不準確的時值演奏,而時值是音樂進行的本質;另外用腳打拍子,這種方法不能培養學生節奏的活的感覺,這種內在節奏和節拍所打出來的節奏完全不同,會使學生犯速度分歧的毛病,例如,用腳打的是一種拍子,而肢體演奏的速度與腳的動作不一致,用腳打節奏是在熟悉樂曲即對速度及音的時值有明確概念時,才能偶然借助的方法。
三、初中音樂課堂中節奏訓練的應用策略
1.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無論開展何種教學活動,首先都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要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直保持學習興趣和熱情,但前提是需要教師敢于創新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使用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莫扎特的樂曲《渴望春天》一課時,可以使用擊打節奏的游戲方式進入,首先,教師按照學生的座位以豎排為小組,或是由學生自由組成合作小組,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遍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跟隨節奏拍掌,然后再進行接力比賽,從小組開頭依次接力,節奏敲打最準確的一組獲勝。從歌曲旋律入手,由大調式主和旋分解后產生清晰爽朗的格調,用完整、舒服和簡練的節奏來體現歌曲的意境。這樣既能使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可以將舞蹈、情景劇與節奏結合,充分展示節奏的魅力,如學習歌曲《銀杯》時,與蒙古筷子舞節奏相配合,學生自由發揮,隨節奏敲筷子舞動,或者讓學生隨節奏模仿視頻中的舞蹈動作進行節奏訓練;在欣賞《老鼠娶親》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成圈,分成小組,跟隨鼓聲自由編排,二分音符的節奏表現老鼠出洞;時斷時續的休止符節奏,表現老鼠抬著轎子,悠悠自在、得意忘形的神態,又不時東張西望警惕觀察情況的神態;十六分音符緊密連續的節奏型重復出現,描繪老鼠成親的熱鬧場景;十六八分附點組合音符,預示老鼠們一看形勢不妙,趕緊抱頭四處逃竄情景。由于部分學生較為害羞、內斂,或是掌握不好節奏,此時教師應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或者多放幾遍音樂,讓學生逐漸找到節奏,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
2.利用教材整體綜合,訓練節奏基本功
音樂教科書是教材整體中的主題,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四步進行節奏基本功訓練。即:認、讀、聽、寫。第一步:認。需要學生對節奏型的形態進行基本的認識,并且能夠對其進行歸類,在音樂作品中典型的節奏型有均分型、附點型、組合型、連音型等,從簡到繁,循序漸進,體會各種節奏型在音樂旋律中的支撐效果,例如均分密集型往往會使旋律歡快,附點組合型往往會使旋律具有抒情性等,在學習中學生要能達到根據譜子認出節奏型。第二步:讀。需要學生能夠準確地讀出每個節奏的音律來,這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讀讀鑼鼓經或者詩詞,感受其中的韻律。第三步:聽。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一樣,需要有呼吸感和詠唱感,例如歌曲《彩色的中國》,聆聽熟悉歌曲旋律與歌詞,讓學生聽旋律中的休止符,運用聲斷氣不斷的方法,親切地唱出“輕輕”和“打開”,體會休止符的作用,對比附點音符的連貫,運用連貫、舒展的感覺演唱“地圖冊”;又如聆聽節奏的發音,欣賞《正月十五那一天》這首有間奏歌曲時,歌曲突出的特點是伴奏音調具有很強的舞蹈性,節奏鮮明,多采用“四十六,二八”均分節奏型,歡快緊湊,唱詞部分舒展開闊,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兩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感受節奏的發音,在歌曲的間奏部分能夠準確地用手拍打出節奏型,用這類歌曲訓練學生的聆聽節奏,以此培養節奏感會有很好的收效。第四步:寫。寫要求學生能夠將不同體裁的歌曲或樂曲,根據同期性出現的節拍重音,節拍有序的強弱規律寫出拍號,例如,同樣是奇數拍,根據強弱出現的速度規律,寫出四三拍和八六拍,對于均分型節奏的音樂,如歌曲《難忘今宵》,鼓勵音樂能力較好的學生,一上一下打著拍子,試寫出典型的節奏型;用此四步節奏訓練,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達到節奏基本功訓練。
3.把握節拍力度、控制節奏速度訓練節奏感
良好的節奏感對節奏各因素的敏銳感受和準確表達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和獨特的表現功能。首先是節拍力度感的訓練,使學生正確掌握周期性出現的節拍重音,在課堂上使用節奏較明顯的音樂進行體態律動,如勞動號子、舞曲、搖籃曲等體裁的音樂,培養學生良好的律動感和節拍感,讓學生感受到節奏是規范在節拍之中的。例如,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模仿母親輕輕晃動搖籃,感受節拍強弱規律;又如,《軍民大生產》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巧妙快速的切分節奏組成,節拍力度增強歌曲的動力感,用歌曲堅定有力的節奏,演唱形式“一領眾和”的特點進行律動,這樣訓練節奏既能使學生掌握節奏特點,又能體驗到歌曲所表現出抗戰時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的情景。其次是節奏速度的控制,節奏速度決定著音樂旋律的快慢,是音樂的核心,為提高訓練興趣,在學習歌曲《青春舞曲》這一歌曲時,可以讓學生利用游戲的形式,如擊鼓傳花,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尋找節奏速度不同版本的《青春舞曲》,讓學生按照教師播放的音樂版本進行擊鼓傳花,時快時慢自然而然達到訓練節奏感的目的。在訓練中逐步把握節奏特點,就能夠掌握音樂的核心,初中音樂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階段,節奏感的訓練應貫穿整個初中學習過程中,因此在整個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力度、節奏速度訓練節奏感。
4.結合音樂風格進行即興節奏訓練
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材,尤其是音樂這種類型較多、風格不同的學科更加離不開教材內容,音樂從節奏開始,說明節奏訓練的內容并不是孤立的,節奏訓練的內容需要結合教材才能凸顯節奏訓練的意義,才能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和效果。初中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有很多種類型,如民歌類、戲曲類、校園歌曲類等,通過節奏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風格的不同,節奏能夠表達音樂想要表達的情感,如喜悅、樂觀、愉快、輕松的音樂,節奏自然也會歡快、跳躍,而悲哀、抒情的音樂,節奏自然會較為沉重、緩慢。例如《拉德斯基進行曲》這首樂曲,既有進行的節奏,又比較輕松詼諧,它沒有太多的軍隊戰斗進行曲的特點,反而更接近幽默、歡樂的風格。在欣賞時,就可以即興發揮,用擊掌的強弱聲音感受偶數拍的規整性,同時用不同的擊掌方式來表現三部曲式所表現的曲式風格及輕松詼諧的音樂形象;教師還可以將兩首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作為節奏訓練的方式,如《唱臉譜》和《搖籃曲》,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遍歌曲,讓學生感受聆聽不同風格歌曲的節奏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談談兩首不同風格的歌曲節奏不同表現在哪里,再進行不同風格歌曲的節奏訓練。這種讓學生同時感受兩種不同節奏的訓練方式,更能幫助學生加強自身的節奏感和協調性,同時,也讓學生在傾聽音樂節奏時,能夠迅速地捕捉到音樂的節奏特點,為學生下一步的音樂學習打下基礎。
5.日常生活中捕捉契機訓練節奏
通過音樂課堂教學,學生已經對節奏訓練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教師應優化和完善節奏訓練教學模式,為了能加強學生的節奏感,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聲音,自行進行節奏訓練。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傾聽周圍的聲音,如在小區廣場中,聆聽《最炫民族風》《小蘋果》等此類節奏感較強的音響音樂,觀看老年人跳廣場舞,耳熟能詳,訓練節奏。另外,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引領學生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在學習《西南情韻》一課時,歌曲《歌唱美麗的家鄉》《布谷催春》這類節奏不是很規整、節拍感不明顯的音樂作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大自然的聲音,如小鳥的“啾啾”聲、流水的“嘩嘩”聲、春雨的“沙沙”聲等,師生互動模仿方式練習發出這些聲音,感受大自然的節奏,這樣一來,既能在師生互動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也能讓學生在節奏訓練中掌握音樂旋律。
6.運用奧爾夫節奏訓練方法
奧爾夫節奏訓練方法作為一種新的、先進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其教學特點在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聲勢,利用自身的節奏感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在運用奧爾夫節奏訓練方法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教學教材新內容時靈活運用奧爾夫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教唱《沂蒙山小調》時,會運用到四四拍的節奏,教師可以利用肢體語言根據音樂旋律將四四拍節奏展示出來,再引導學生跟隨教師的肢體語言一起做后續節奏的連接,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節奏的領悟能力。
初中音樂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階段,是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習慣、打下堅實音樂基礎的重要環節。綜上所述,將節奏訓練應用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借助節奏訓練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從生活中感悟音樂,讓學生掌握音樂的核心旋律,提高自己的節奏感和協調性,培養自己的音樂素質,全面提高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陳天慧.節奏訓練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北方音樂,2015(09):12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