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明
(朝陽縣西營子鄉初級中學 遼寧朝陽 122000)
淺談初中數學“分層教學”體會
呂曉明
(朝陽縣西營子鄉初級中學 遼寧朝陽 12200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知識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新課標要求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發展,我認為分層教學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初中數學 “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比傳統的授課模式復雜的多,因此教師必須統籌安排,協調好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活動,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取以下策略:
按照我區教研室推行的小組學習的要求,根據學生的智能差別以及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差異進行分組,使小組達到相對均衡,讓優等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后進生提供學習的機會,達到優勢互補。經過一段時間后根據變化的情況,做出必要的調整,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消除學生的不平衡狀態。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既要重視教學中的統一目標,突出教學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證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更要注意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在備課時,先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分層教學目標,然后根據知識內容合理安排好每一個課時。例如在七年級《冪的運算》的復習課中,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的分層分層目標如下:對學困生是理解同底數冪的乘法、除法,冪的乘方,積的乘方法則,能利用法則進行運算。對優秀學生是熟練掌握冪的運算的法則,通過冪的運算的性質的形成過程和應用,獲得冪的運算的性質的感性認識。分層制定目標,能使學生在學習時能真正學有所得,日有所進。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向活動,調動活動雙方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教學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備課的時候,應該以中等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另外兩層,要注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學困生不至于受冷落。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規律,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證優等生在聽課時不等待,學困生基本能聽懂,能得到及時練習,即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生“吃得飽”。例如,七年級“余角和補角”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預習完相應的知識后,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
(1)兩個角滿足什么條件稱互為余角,滿足什么條件稱互為補角?
(2)互為余角或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在位置上有沒有特殊的要求?
(3)是不是任意一個角都有余角或補角?
(4)同一個角的補角與它的余角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
(5)余角和補角的性質是什么?
通過提問分析,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能搞清余角和補角的概念,從而在成功的體驗中,不知不覺中突破這一課的難點。
練,就是要以教材為依據,分層訓練為主線,鞏固基礎知識,加強能力培養。練習一般分為:(1)基礎性練習:鞏固基礎,控制難度,要求學生必做必會。還是在《冪的運算》的復習中,可對運算規律重點練,強化運算法則;關鍵步驟專項練,轉化為技能技巧。(2)比較性練習:注重知識的聯系,通過類比,加深理解。例如在設計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練習時,可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1)已知 是關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則常數a、b等于多少? 2)已知是關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則常數a、b等于多少?3)拓展性練習:通過練習,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在多邊形內角和的練習可設計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多邊形截去一個角后形成的新多邊形的內角和是2520度,則原多邊形的邊數是多少?
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高低、做題速度的不同,同一練習還可以從數量上進行分層要求。
在教完一個內容后,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課后布置多層次習題也是分層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課后作業一刀切,往往使學困生吃不消,優等生吃不飽。為此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學困生是基礎性作業,即配套的課后練習,中等生還是以基礎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優等生是基礎作業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各半。
分層布置作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并由學生選擇適應自己的作業題組,克服了“一刀切”的做法,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減少抄襲作業的現象,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分層教學的目標、課堂練習和作業等層次固然重要,但還有隱形的因素在影響著分層教學的實施,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教師把學生的層次分得過死,加快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②學生層次分明,教師教法單一③教學分層與教學評價不配套,采取的還是過時的評價體系。對這些不利因素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注意克服。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做好分層教學是實現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的重要保證。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個體的學習效果,進而提高整個班級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僅體現了在教學方式上的創新,也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的負責,對學生的負責和尊重。當然實行分層教學是一項整體教育改革,需在數學教學中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讓分層教學更趨科學化、合理化。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周俊,肖嬋嬋.分層導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J].中學數學研究,2000,(6).
[3]孔慶郵.數學分層教學及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