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穎 林震
【摘 要】闡述旅游景區翻譯的跨文化交際應符合譯語語言習慣性、增強譯語的可接受性,并提出旅游景區翻譯的跨文化交際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旅游景區 翻譯 跨文化交際 旅游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45-02
據世界旅游組織預計,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國。就此而言,我國境內旅游將呈現繁榮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會帶來異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給跨國跨文化的旅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景區翻譯人員是跨文化旅游的“中心樞紐”,他們在接待異國旅客入境旅游的過程中極其重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景區翻譯人員不僅是游客的導游,他們更代表了國家,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此外景區翻譯人員還在游客與旅游資源之間起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一、旅游景區翻譯的跨文化交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就是我們所說的“跨文化交際”,它是信息發出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交流;用心理學描述,跨文化交際就是由信息編譯碼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人進行的交流活動。旅游業的發展給不同背景的人帶來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作為一種跨國性的交流,旅游景點宣傳資料的翻譯面向對象是普通的外國旅客,用來介紹我國眾多的旅游資源。這種宣傳資料翻譯的基本目的是傳遞信息,讓異國游客欣賞到我國的旅游文化,感悟其博大精深,更主要的目的是吸引游客,使游客對地域文化和我國大好河山產生興趣,從而刺激游客的消費欲,拉動消費。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涉及兩種文化,是一種跨文化的體現,要順利翻譯,翻譯人員需要從跨文化的角度和高度上進行英語翻譯。因此,旅游景區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符合譯語語言習慣性。我國主張 “天人合一”,強調客觀與主觀相融,往往把感情寄托在景物上,用景物來抒發感情,又或者以物喻指,表達自己的想法,書畫、建筑、詩歌等都注重神,神似重于形似,具有簡單雋永空動靈氣的風格,在語言方面就體現在文章里華麗的辭藻,行文里洋溢的情感,追求對仗,注重音韻。西方哲學體現的是“天人各一”的思想,強調抽象事物的分析,物象關系強調模仿、再現,注重形似重于神似。“由于這種思想,西方的語言表達就出現了英語注重形式,注重寫實和注重理性的特征,同時也造成了其嚴格固定的句式結構、縝密的思維表述、注重邏輯性的文章、強調簡潔的詞語、直觀易懂的表達風格。”
在寫旅游的景點的簡介中,英文旅游文多數都是簡單大方、語言簡潔、思維嚴謹縝密:整篇文章用詞注重簡單易懂,表述直觀,較易理解;作為傳播信息的一種途徑,全文重在描述景區環境、地理位置、交通狀況、服務情況,并且會清楚羅列出其中的優點與不足,信息量大,可信度高,非常值得閱讀和借鑒。但這種文章對景色的具體描述篇幅會很小。相比較而言,我國地大物博,民族文化淵博,在介紹景區的文章中注重描述精準,辭藻華麗,使用一些寫作技巧,使文章優美動人,使景色具體可感;在語言表達上,注重方式,多使用排比和對偶的方式,來達到行文工整及對仗,音韻美的效果,真正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上可知,中西文化不同,文體習慣和審美要求皆不同,因此,要想使讀者更方便理解旅游翻譯資料,更了解景區并從中得到更多體會,順利進行文化交流,更好地達到入境旅游效果,旅游翻譯應注意英語語言習慣及語法,多考慮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心理,但不可死板地要求與原文完全相同,不必擔心這種小誤差造成的微小變化。要站在游客的角度,揣摩游客的想法,只要不改變原文大意,不影響思想表達,可以適當增減調整,沒有太固定的標準和要求,使文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即可。
(二)增強譯語的可接受性。優秀的旅游景點從事翻譯工作者既可以讓西方旅游者欣賞到旅途中的美景,也能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但是因為外國與我國在文化內容上的不同,使得在旅游翻譯中出現了缺少相應詞語匹配或者詞語意思矛盾的現象,假使只能進行淺略的翻譯,使得翻譯生硬刻板,那么就會不利于國外的游客理解中國文化,影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翻譯從事者在與外國游客翻譯時應該有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思想,用精美易懂的語言進行翻譯,戰勝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障礙,使得聽者易理解接受,在翻譯過程中讓優秀的中國文化得以弘揚,實現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以廣西三江侗族的“坐妹”為例,這是侗族千百年來自發形成的一種特殊婚姻文化現象,大致過程為青年男女在勞動間隙或夜晚三五相約唱情歌,并邀領寨的男子攜帶樂器前來伴唱,男女通過對歌的方式交流感情。情誼深厚到一定程度之時,男女互為饋送定情信物,以示雙方即將結為夫妻。倘若簡單把這種文化現象翻譯成“Sitting sister”,國外游客顯然無法通過字面意思理解相關信息,此時可把英文直接譯成“Zuo Mei”,而后翻譯人員對其進行如“dating with a girl”進一步解釋,顯然會起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二、旅游景區翻譯的跨文化交際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具體應用
(一)以精美易懂的語言翻譯傳播優秀燦爛文化,助推旅游業發展。中國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深深吸引著西方的游客。旅游景點譯者應當不斷深化自己同外國交流文化傳播意識,提高自己翻譯能力,從多方位進行了解,再加上精美易懂的語言翻譯,以使得外國旅游者更加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景點譯者應采用類比的方法,把我國優秀文化同外國文化進行比較,通過這種方法,我們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就會變得容易些,并且更加有利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播,使國外旅游者能夠很快了解其深意和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旅游景點譯者在講述劉三姐的愛情故事時,可以同西方的羅密歐和朱麗葉進行類比,通過技巧性的講述,使得游客更加容易理解,同時也會使得講述更加生動有趣。又如,根據中西方神話人物的性格特點,將他們類比翻譯,如壯族自古有對天神、雷神、樹神、花婆神的崇拜,而西方也有類似職能的神靈,翻譯時可以加上壯族這一前綴語,譬如Zhuang God、Zhuang Thor等。旅游景點從事翻譯工作者應當加強自身在不同文化內容上的翻譯能力,把握機會推廣中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物品,把西方旅游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上來,弘揚我國文化精髓。客觀來說,優秀的文化比好看的景色更有吸引力,景色的驚艷往往因時間變長而被游覽者遺忘,可是優秀的文化對人滲透很深。一旦西方的旅游者被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深深吸引,就會不斷來旅游以尋覓和研究我國的文化,同時會影響身邊的人來欣賞我國文化的精髓,從而擴大我國的旅游客源,使中國在旅游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
(二)以有效的翻譯技巧推廣中國旅游文化,提升旅游經濟效益。旅游景點譯者應當盡力加強自身在翻譯方面的實力,掌握更多有效的翻譯技巧,讓游客了解中國旅游文化,大力推廣同旅游有關系的物品,吸引游客,開拓旅游市場。例如,當國外游客在游覽黃姚古鎮(英文名“Huang Yao ancient town”)的時候,風景區內的導游人員便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進行拓展和發揮,如描述與此相關的神話和傳說以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激起外國游客的消費欲望,促使國外游客進行與黃姚古鎮相關商業產品和紀念品的消費。
擁有一定水準和社交能力的針對國外游客的導游人員,通過自身的修養和知識的拓展,可以適當扮演“中介”的身份,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服務旅游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景區第三產業的消費、景區紀念品工業的發展對帶動區域經驗發展及解決地方勞動力就業問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經濟效益得到提高,當地政府便會有充足的資金去進行額外的投資,得到更全面而協調的發展。因此,社交文化水準和相關文化知識對于針對國外游客的導游人員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可以促進當地旅游產業持續而有力的發展。
(三)翻譯過程中察覺和修補旅游環境的不足,強化旅游監督管理。針對國外游客的翻譯人員由于處在特殊的位置,即直接對國外游客負責,他們對于景區服務環境的優劣,服務文化氛圍的感觸和了解更為細致和直接,相應地也可對旅游服務進行監察。這些翻譯人員時時刻刻陪伴在國外游客的身邊,更要學會審時度勢,不僅要引起國外游客對景區的興趣,還要及時化解他們心中的不解和疑惑,使得他們始終處于一個身心舒適的狀態。與此同時,這些導游人員與國外游客進行交流的時候應該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應格外注重服務環境的改進和完善,及時察覺和修補旅游環境各個方面的不足之處,及時解決國外游客對各個方面、各個細節的疑惑和不解。這些針對國外游客的翻譯人員應通過自身的努力,力求旅游產業和服務環境的發展和完善,并使得國外這些消費人員得到應有的服務,促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擁有跨文化的視野和素質,對于旅游景區翻譯人員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和作用,它不僅可以促使翻譯人員順利地完成相關的文化交流,還有助于通過游客的傳播來拓展旅游區形象及刺激游客的消費欲望。由于旅游景區翻譯人員的服務對象是國外游客,所以在與國外游客進行語言溝通和文化交流時要特別注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開展積極的語言交流活動,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國外游客,實現旅游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覃海晶.生態翻譯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J].重慶文理學院(社會科學版),2015(5)
[2]王濟華.解析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
[3]陳瑞萍.涉外導游對旅游發展的促進作用[J].中國商貿,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