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武美
摘 要: “慢教育”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本文從“入課”、“重難點”、“提問”、“究錯”和“語速”五個方面,闡述了讓教學“慢一點”,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交流的機會、感悟的時間,相信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會被激發,思維也會被激活,這樣的課堂必將是高效課堂,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慢一點 高效課堂
近期偶讀臺灣大學教授張文亮小品文《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上帝給了人一個任務,叫人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蝸牛已經在盡力地爬,但每次總是只能挪動那么一點點。人拉它,催它,嚇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蝸牛仍然不緊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極端疲憊、懊惱之余,開始向上帝抱怨,為什么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人朝著天上喊,天上一片安靜。人沒有辦法,只得任由蝸牛慢慢向前爬。咦?人忽然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悅耳的鳥鳴,看到晶瑩的露珠在樹葉和草莖上閃爍,人困惑了——路邊原來有這樣美麗的花園,為什么我以前沒有看到?莫非是因為蝸牛在帶著我散步?
同一個人,做法不同,心境和收獲亦大有不同。其實,課堂教學需要向那個人后來的做法學習,慢一點,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學生才能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收獲累累碩果,才能體驗到大千世界文化寶庫的無窮魅力。教育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利用課堂的每個瞬間給學生以機會,只要再等待一下,即使是十幾秒的時間,也能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給學生自信和勇氣,同時也是給學生挑戰自我的機會。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做到“慢一點”,傳好“道”呢?
1.“入課”慢一點
入課,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老師進入角色,師生共處學習之境,包括意識、情感的共鳴,眼神和心靈的交流互動,而不是總在知識的門檻邊徘徊,生硬、牽強、被動、冷淡,輸出和接受這樣一些機械操作。
例如在教學“二分法”時,可以創設情境: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里,從某水庫閘房到防洪指揮部的電話線路發生了故障。這是一條10長的線路,如果沿著線路一小段一小段地查找,困難很多。每查一個點要爬一次電線桿,10長的線路大約有200多根電線桿。想一想,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學生經過反復思考和討論后,總結出先檢查中間一根電線桿,用檢測儀器向兩端測試,如下圖:
若發現AC段正常,則斷定故障在BC段;再到BC段的中點D處查,若這次發現BD段正常,則故障在CD段;再用同樣的方法依次檢查下去。每查一次,可以把待查線路縮減一半,直到把故障可能發生的范圍縮小到50至100,即兩根電線桿之間。
由此便非常自然地引出二分法的定義,這自然比直接入題定義妙得多,并且學生能真正理解。看似教師在此花的時間多了點,相應減少了講解內容的時間,但是由此將學生帶入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收效甚佳。
2.“重難點”慢一點
在教學重難點和關鍵處時,教師要舍得下慢工夫,花大力氣,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教學重難點時候,應該引領學生細讀慢品,反復思量;在教學關鍵處時,應該引領學生溝通聯系,突破瓶頸。要重視知識情境的創設,找準生長點,為學生做好充分鋪墊,要舍得花時間,只有這樣數學教學才能扎實有效。
例如在教學“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時,利用教室現有實物及動手實踐,如地面、墻壁、講臺、門等做教具,讓學生探究平面與平面垂直可以有哪些性質?上述演示的平面與平面垂直后關鍵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通過觀察感知發現平面與平面垂直后,關鍵是四個要素:①兩個平面垂直;②兩個垂面的交線;③一條直線垂直于兩個垂面的交線;④這條直線必須在其中一個垂面內。最后總結歸納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
整個教學設計遵循“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辨論證”的認識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討論、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空間圖形的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合情推理、發展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3.“提問”慢一點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容量、快節奏往往被教者作為亮點呈現,但忽視教育本來就是一門“慢”的藝術。課堂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大多沒有反應,靜寂無聲,教師就有點惶恐,認為是教學的失敗。實際上,遇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大可不必心慌,不妨有幾分淡定的氣質,須知這正是學生“不憤不悱”之時,也就是學生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從而著急、郁悶乃至悲苦的時候,此時,我們唯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讓他們有足夠時間深入思考,需要有充裕的時間設身處地地想象,細心體會揣摩。表面上鴉雀無聲地教室,實則充滿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長達幾分鐘的靜心思考,看似因教學流程的停滯而顯得死氣沉沉,實則涌動著思辨的激流。
例如在教學完對數函數性質后有這樣一道題:
解關于x的不等式:log■(2x-1)>log■(x+1)(其中a>0,且a≠1)。
問題提出后,有的學生立刻舉手,我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勸他們再認真思考。并提醒在解含有對數式的方程及不等式時要注意什么。當時,教室里寂靜無聲,但學生都在積極思索,等大部分學生舉手后,我才點了一位學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學生在座位上書寫。
他的板演如下:
解:1°當a>1時,2x-1>x+1>0?圯x>2;
2°當0 綜上:x∈(2,+∞)∪(■,2)。 當這位學生寫完回位后,我給予適時的表揚和肯定:不錯,對字母分兩種情況討論,同時也注意了真數必須大于0的條件。但我話鋒一轉提出:他寫的結果準確嗎?兩種情況可以并集嗎?學生經過思考和討論提出不行,應該是: 綜上:當a>1時,不等式的解集是(2,+∞); 當0 試想,如果提問后不留出充裕的時間,而讓學生匆匆發言,多數學生一時能回答出來嗎?有的學生不是沒分類討論,就是漏掉真數大于0的條件,還有的就是上面出現的錯誤,把兩種情況下的解集取并集。
學生的智慧離開獨立探索,就得不到發展。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問題、困惑。其實只要我們慢一點,給哪怕幾秒鐘的時間,也許就能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就會給學生自信和勇氣,同時也給學生挑戰自我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自我領悟,自我反省,在相互教育中獲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
4.“究錯”慢一點
在課堂教學中,大可不必將學生犯的錯誤視為洪水猛獸,只要錯得合理,錯得其所,不妨將錯就錯,因為學生在去偽存真的過程中學得的本領,才是真正被消化吸收的本領。同時讓大部分學生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又保護了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說、敢想、敢做,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在給出已知函數f(x)=log■(x■-ax-a)在區間(-∞,-■]上為單調增函數,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時,學生經常會出現如下錯解:函數f(x)是由函數y=log■u,u=x■-ax-a復合而成,而函數y=log■u在定義域上單調遞減,由復合函數的單調性同增異減,故得出u=x■-ax-a在(-∞,-■]上單調遞減,即■≥-■,從而得出a≥-1的結論。此時不要急于完成了“糾”錯,更重要的是“究”錯。教師可以停下來讓學生進行分析思考,給學生時間,在思維碰撞中解決問題。
正確的解法是:■≥-■u(-■>0)?圯a≥-1a<■)?圯a∈[-1,-■)。
“究”錯是對思維河道淺灘的疏浚工程,“究”錯深刻了,“糾”錯的航船才會一帆風順。究其原因就在于轉化時忽略真數必須大于0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解決這類問題時要考慮什么?即既要考慮函數的單調性,又要考慮真數大于0的隱含條件。不要僅對學生的錯題做簡單的正誤判斷,否則會導致極佳教學資源的流失。
5.“語速”慢一點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了使課本知識變得淺顯通俗,使學生易懂易學,講課時語言要慢些。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語速。小學生年齡小、經歷少、閱歷淺,適應輕聲慢語,娓娓道來;中學生則應張弛有度,快慢相間,聲色俱備的語言。同時,還要根據場景,使用相應的語調,注意節奏,并融入教師的情感,而且應態度和藹親切,有親和力。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所謂的“高效”,一葉障目,忘卻學生的能力,遺失學生的情感態度。只有慢一點,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思考,充分感悟,相信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點燃,思維就會被激活,課堂上自然就不乏我們所期望的精彩瞬間或精彩生成,這樣的課堂才能充滿靈動的生命力,必將是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參考文獻:
[1]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8.
[2]吳承武.慢一點,讓數學課堂教學更精彩.http://www.doc88.com/p-700807148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