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萬琳



摘 要: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它強調“知識結構”與“學習過程”的密切結合,著眼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掌握知識、技能、方法的同時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既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培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數學教育的價值實現的理想途徑。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數學思維 能力培養
數學思維是人腦和數學對象(數和形等)相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維規律認識數學規律(對象的本質特征)的過程。數學是思維的工具,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是進行思維訓練的載體。數學思維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初中數學教學中所涉及的思維能力主要是指:會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會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能運用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數學關系,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
一、情境創設,培養思維的積極性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以發展的教學方法。通過預設符合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充滿創意和智慧的情境,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產生共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學生在預設環境和自身活動的交互作用中產生化學變化,獲得主動發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感興趣,他們就能積極、主動、愉快地思考學習。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引入一些直觀、形象、生動的材料以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的環境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教《菱形的性質》時,我要求課前每位同學剪一個平行四邊形,上課時先請同學們討論并得出什么樣的圖形是菱形,再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將這個平行四邊形剪成菱形,通過剪成的菱形讓同學們討論得出菱形的性質。同學們應用對折、度量等方法可以得出菱形既滿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又滿足四條邊都相等、對角線互相垂直、是軸對稱圖形的特殊性質。這樣,學生在動手與積極討論的過程中學習了新知識,這一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