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鶯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
高職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與對策
王曉鶯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摘要:在我國政治經濟轉型期,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發生較大轉變,其就業心理也發生著轉變。對高職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發生原因進行論述,并提出解決策略,以期為學生克服就業心理問題、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就業心理;培養模式
隨著高職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就業心理也發生著轉變。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般心理特征,是影響其正確擇業和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也是畢業生價值觀的具體體現[1]。不同程度的就業心理問題,嚴重損害了畢業生的身心健康,也對院校就業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本文將對高職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現況、成因及解決策略做一討論,旨在引導高職大學生正確面對就業問題,幫助其順利擇業、就業,盡快融入社會。
1.1自卑、自負心理
有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就業感到自卑的人數達26%。相比較本科院校大學生,高職大學生存在學歷層次較低、專業基礎薄弱、科研學術素質落后等現實問題,這會使其在面對就業崗位時,自我評價過低而缺乏競爭勇氣,從而錯失機會。同時,又有部分高職大學生對就業期望過高,忽視自身弱勢及缺點,追求超越自身工作能力的條件。自卑及自負心理的同時存在,反映出大學生不能用正常、客觀的標尺評價自我,而可能用自我感覺等主觀因素進行自我定位。
1.2焦慮、恐慌心理
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病”,焦慮的表現是擔心、恐慌、不安甚至產生煩躁的情緒。有調查顯示,焦慮、恐慌心理在高職高專大學生中存在的比例可能達到34%。目前,大多數高職畢業生均為“90后”甚至“95后”,獨生子女比例較高,自我意識較強,但抗挫折能力較弱。當面對就業這一人生中的重大抉擇時,可能會因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失敗的經歷等造成內心對就業的恐懼擔憂,進而發展為焦慮心理。
1.3從眾、盲目心理
不同的職業由于其社會分工不同,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及社會認可度。在我國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這種差異體現更為明顯。處于就業階段的高職大學生由于心智、社會經驗、人生觀、價值觀均尚未完全成熟,面對這些情況時容易迷失自我,追求大多數社會群體推崇的職業而忽略自身的特點及職業生涯的發展,導致盲目選擇職業及從眾心理的產生。
1.4功利、現實心理
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轉型期,多種社會價值觀在這一階段涌現,對道德觀念形成了一定沖擊。由于一些現實問題的存在,某些高職大學生在就業時更多考慮的是工作待遇、經濟收入、社會評價等,追求享受、拈輕怕重,不愿意去艱苦的環境及工作崗位中鍛煉自己,忽視了專業發展、人生理想等,從而失去一些更有上升空間的工作機會。
2.1社會環境因素
2.1.1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就業壓力明顯增加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高校招生制度也在進行深入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逐漸轉向大眾教育。自20世紀末大學擴招以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1999年為92萬,至2010年達到631萬,目前這一數字仍在逐年增加。高校擴招有其客觀原因,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擴大內需拉動教育消費、延緩新增勞動力進入市場、滿足大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等問題。但從勞動力需求的總量來看,盡管這些年我國經濟保持著較為迅速的增長趨勢,但由于產業結構調整、企事業單位減員、政府機構縮減、裁軍等,相對于連年迅速增加的就業供給而言,社會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增長非常緩慢,甚至已經出現減少的趨勢。例如,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413萬人,比上年增長22%。而據人社部有關調查數據,當年全國對高校畢業生需求約為166.5萬人,比上年實際就業減少22%[2],供需矛盾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壓力明顯增加。
2.1.2特殊的經濟形勢下,就業體制及格局發生改變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時,也出現了就業體制的重大變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就業政策由“統包統分”轉向市場化的“雙向選擇”,這大大增加了就業競爭的激烈性。同時,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也改變了人們對就業的認識,認為捧著“鐵飯碗”“金飯碗”就能一勞永逸、“一次就業定終身”的就業觀念也逐漸被淘汰,大學生在畢業時更多面對的可能是“先就業再擇業”的現實問題,甚至是“就業即創業的開始”的情況。人才的流動性、工作崗位的不穩定性、工作環境的多變性都要求大學生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及較高的綜合素質,這些都給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2.1.3社會保障體系、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影響大學生就業觀念及形勢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轉型期,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社保、醫療保險、養老制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域差異、單位差異、崗位差異。這勢必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使其更趨向優先選擇在經濟發達且社保制度相對完善的地域以及工作崗位相對穩定的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等單位就業,這也導致某些地域、行業就業崗位相對緊張、就業壓力相對較大。
2.1.4社會不良風氣仍然存在,導致就業不公平性的產生目前,社會不良風氣仍在各行業中存在,這干擾了大學生就業的市場秩序,使“雙向選擇”難以公平、公正地正常進行。某些用人單位的“近親結構”“裙帶關系”造成了就業排外性,專業錯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級錯位現象時有發生,一些缺乏專業技術能力、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關系戶”占據崗位,而具備專長的高校畢業生卻無法順利上崗,這人為地造成了就業困難,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2.2高職高專院校因素
2.2.1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模式、辦學理念存在問題高職教育即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職業崗位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3]。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許多高等專科院校、中職院校、技校等轉型為高職院校。但一些高職院校只在學校名稱、組織構架等方面做了調整,并未改變人才培養內涵,從而使培養出的高職生并不具備顯著的特點,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2.2.2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與崗位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其自身特點,應以就業崗位為導向、以滿足就業市場為目標,適時調整培養方案及專業設置。而就業崗位需求是處在絕對變化和相對穩定的狀態中的,在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的變化過程中顯示出一定的滯后性。但許多高職院校欠缺周密嚴謹的專業調研及專業論證即進行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的調整,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導致學生就業困難。
2.2.3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工作欠缺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均設立就業指導中心等相關機構,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必修課程,并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大賽”等活動,這些均為解決就業問題起到一定作用。但這些機構、課程、活動往往將就業信息的傳遞及發布、培訓就業技巧等作為工作重點,尚未重視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
2.3高職大學生自身因素
2.3.1專業素養較薄弱、綜合素質較低相比較本科生教育,高職院校更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可能將一些高職生帶入學習的誤區,認為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可以忽視的,使其理論基礎薄弱,出現專業素養及持續發展能力均較低的問題。并且,大多數高職生本身存在學習能力較低、綜合素質較差等問題,這都為其就業設置了一定障礙。
2.3.2持有不正確的就業觀念,導致就業心理問題一些高職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不能對自身素質和能力做出正確評價及判斷,從而持有不正確的就業觀念。如受到陳舊觀念的影響,認為大學生應當有較高的市場定位,使得就業期望值過高,怕吃苦,出現浮躁、不踏實的就業心理;或講究專業對口,過分看重職業的穩定性,從而錯失許多就業機會;或過分看重工作地點及行業,向往發達地區及熱門職業等,這些都間接或直接導致了高職生就業困難及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
2.3.3缺乏社會經驗及社會資源,社會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較弱大學階段的學習及生活主要都在學校內完成,這使得大學生在社會經驗、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教育觀念雖已逐漸被淘汰,但由于環境、年齡及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社會資源及人脈資源、社會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較弱的問題;而其在就業時多屬于初次就業,易產生就業挫折感,進而出現心理障礙等問題。
3.1加強就業市場建設,規范市場行為,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
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中居于主導地位,各級政府要把就業率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國家為保證畢業生就業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應加強就業市場建設,努力拓寬就業渠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首先,政府要增加就業容量,緩解勞動力總量過剩的壓力,著重發展第三產業,扶持中小企業,以發展經濟來拓展就業空間。加強人才交流,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其次,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各級各地政府要加快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在已建成的畢業生就業網絡如覆蓋全國的“高校就業聯盟網”基礎上,完善其功能,定期發布、更新職業需求信息,并將有效信息反饋到決策和服務環節,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知識技能型崗位,開拓畢業生就業新領域。再次,大力推進就業市場建設。政府要推動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之間的相互貫通和信息共享,做好市場信息的后續開發和有效利用,在加強市場建設的同時注重規范市場行為,嚴厲打擊非法職業中介在大學生應聘、招聘過程中的各類欺詐行為。
3.2著力提高高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核心競爭力
高職大學生要想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自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當今的就業市場不僅需要“高精尖”人才,同時也需要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及學習能力、可塑性強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相關專業職業群的工作而非單一工作崗位。高職大學生由于學制短、年齡小、專業認知較淺等,更加容易適應多方向的工作崗位。因此,高職大學生除應突出自身特點即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外,還應加強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及科研能力的培養,使自身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就業市場推崇競爭體制,如何使自身具備核心競爭力也是高職大學生應當考慮的問題。高職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全方位、多方面鍛煉自己,合理規劃職業生涯,以就業為導向、以持續發展為目標,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除學業證書外,還應加強與專業相關的技術技能職業培訓與學習,積極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提升競爭力。
3.3廣泛開展就業心理咨詢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應是多層面、多渠道的。發揮大學的教育功能,有步驟、有秩序、分層次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
首先,應引導大學生對就業環境、就業現實及自身產生正確認識。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中,有部分是大學生不能正確看待現實情況及評價自己。面對就業,大學生除了要客觀分析就業環境外,最主要的是認識自己已具備的能力及素質,合理規劃將來的發展方向,并分析自身的性格氣質特征,揚長避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其次,高職院校心理咨詢機構也應扎實做好就業心理教育工作,并使這項工作常態化。不僅在畢業生中開展工作,也應在大學的每個階段,針對不同的專業及就業現實情況細化開展,并可滲透至學生的專業學習及專業實踐中去。再次,還應發揮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的作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高校的經驗,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就業指導部門不僅僅是發布就業信息,還應及時捕捉就業崗位的反饋意見,從而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幫助其提高就業技能,使其順利就業。
3.4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案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專業職業群為依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等。以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強化“要做事先做人”的教育,強調專業實踐能力、操作技能的培訓,培養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
首先,應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就業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以工作任務模塊的形式合理安排相關教學內容,做到有的放矢,使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針對性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問題,適應崗位需求。其次,高職院??煞e極嘗試“訂單式”培養模式,采取學分制與彈性學制并存,或工學交替等形式,與各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交流,使學生盡早接觸社會,積累社會經驗及社會資源。如某些高職院校的教學在企業生產一線或生產車間進行,更加直觀、直接,同時也可使學生更熟練地掌握并應用所學知識。再次,學校還應改變傳統的就業指導教育,重視創業教育的廣泛開展。清華大學創業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目前創業狀況的基本特點是創業機會多,但創業能力弱,這與我國長期缺乏創業教育有關。在所有關于創業教育的問題上,中國的水平均低于GEM(全球創業教育觀察)參與國家的平均值[4]。因此,高職院校應抓住這一契機,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及創業能力,鼓勵自主創業,樹立自主創業典型,幫助學生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空間。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重大轉折點,也是其社會化的重要階段。深入分析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探索解決對策,最終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心理健康、具有創新意識和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也必將對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宋之帥,尚廣海.以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4(1):85-89.
[2]黃群群,朱小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安徽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J].太原大學學報,2014(4):44-47,121.
[3]丁金昌.高職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問題和路徑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4(7):92-95.
[4]邊文霞.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路徑依賴模型研究——基于創業意愿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7):67.
基金項目: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院級科研立項課題(szwzy201311)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4-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