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龍
【內容摘要】在初中階段,學生接觸物理的時間不久,尚未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這個階段是嘗試新型教學方法的絕佳時機,“引導 探究 感悟”教學模式是在新課改要求下提出的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它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定的認識并由學生完成課前預習。這種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解惑。
【關鍵詞】初中物理 引導 探究 感悟 應用
應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這三個部分的順序。先引導、再探究、后感悟,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只有保證每個環節的質量,才能使教學效益最大化。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地位都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的任務有所不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堅持新教法的核心理念。下面筆者將具體論述。
一、引導——教師是主導者
從以往的教學模式來看,教師慣用的是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從短期的教學效果來看,它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考試成績也有一定的保證,滿足了教學進度的要求。然而,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灌輸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的自身需求了。新課改的環境下,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上。在這種要求下,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出發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引導 探究 感悟”教學模式,是迎合新課改的要求而被開發出來的一種教育理念,它注重以學生的個人學習為課堂的主要形式。
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所謂引導者,是區別于以往教師定位的。由于課堂的主要學習形式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任務減輕,并且開始發生角色轉變。在新型的課堂模式中,教師不必事無巨細地幫助學生學習,只需對學生的學習作出相應的引導即可。由于學生并不適應自主學習,在課堂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困難。筆者認為,教師的引導更能夠鍛煉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困難的時候。這個經歷不只鍛煉了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探究——學生是主體
在“引導 探究 感悟”教學方法中,探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對教師“引導”的回應,也為“感悟”做好了準備。“探究”過程是指學生對物理課堂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及探索的過程,這是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沒有教師的束縛,學生會獲得高昂的學習動力。在這種動力的催化下,物理學習的效果會顯著提升。從應試角度來看,學生的自主探究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不被教師的想法束縛,提高物理學習的效果,在物理考試中也會獲得更高的分數。從學生個人發展來講,自主探究能力是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必備的一種能力,對今后的發展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對教師來說,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教師要能夠發現想法中的閃光點,并進行合理引導。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應努力擺脫以往教學模式的束縛。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由于學生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無法在一時間轉變學習方法。換言之,即是學生對教師的過度依賴阻礙了教學進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合理引導學生,以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同時也要適當地改變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擺脫以往的教學束縛。例如,《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被課本所局限,可以借助實驗的方法加強對這一章的認識。實驗是對課本知識的驗證,是加深學生理解的有效方式。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增加實驗的比重,以此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實驗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另一收獲。此外,實驗也會讓學生獲得高昂的學習興趣,這也是保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合理分配教學比重,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的。
對教師而言,應當注意引導學生的時機。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當學生仍舊無法解決困難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問題的脈絡,尋找問題原因,讓學生自己戰勝困難。
三、感悟——學習的升華
“感悟”是這一教學方法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決定教學質量的一個步驟。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當教師做好引導,學生努力探究,便會收到極佳的教學效果。但是為了讓感悟的效果更加明顯,教師可以選擇用文字或者口頭的形式表達出來。在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互動的模式,以提問的方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模式被提出來不久,教師沒有可以借鑒的案例。因此,教師在使用的時候應該注意總結經驗,發現規律。而教學模式本身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時做出調整,只有能夠幫助學生進步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四、結語
“引導 探究 感悟”教學模式,滿足了新課改對初中物理教學提出的要求,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預習效率,也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物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應用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同時教師也要合理對學生進行引導。除了各個環節的任務,教師也要保證每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問題,只有“引導 探究 感悟”三個環節無縫對接,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M]. 2013(06).
[2] 閻金鐸. 中學物理教學[M].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山西省霍州市白龍礦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