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宏
摘 要: 高一化學是連接初中與高中化學的有效橋梁,但是在高一化學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作者針對高一教學現狀進行充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對策。
關鍵詞: 高一化學教學 現狀 解決對策 創造性思維 學習興趣
高一化學既是對中學化學的深化和升級,更是高二、高三化學知識的學習基礎,在學生的整個化學教育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高一化學教師又當如何改進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使之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呢?我對此進行了鉆研和探索。
一、高一化學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一般都是在初三才開始接觸化學這門學科,但是迫于中考的升學壓力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很多教師選擇放棄學科素養培養教育轉而追求教學進度(特別是農村初中),課堂教學活動中往往將學生當做儲存知識的“容器”,簡單、粗暴地將教材知識點、考試熱點強加于學生,讓學生機械記憶,機械重復,大量的題海戰術強化考點,根本就不理會學生是否已經對化學這門學科有了足夠認識和了解,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和實際運用能力了。大部分學生在初中時沒有打牢學好化學的基礎和地基,再者我省現行初中化學教材與高中化學間存在明顯距離,導致高一新生對化學學習存在很大困難,并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感到不適應,作為連接初中與高中化學有效橋梁的高一化學教育應該履行起其教學職責,為學生日后更好地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針對高一化學教學活動中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1.提高高一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中學生對化學學習不感興趣的尷尬局面,化學教師該何去何從呢?“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經驗告訴我們,第一堂課尤為重要,除了外在形象得體,更要注重化學學科魅力。把第一堂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增。要想上好第一堂化學課,首先要精心設計。在教案設計過程中,要把教學難點定在激發興趣和樹立信念上。例如在高一新學期里我的第一節課不是學習課本內容,而是從展示化學家阿佛伽德羅和數學家高斯的一場辯論開始的。爭論的焦點是化學到底是不是一門自然科學?高斯認為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之母,而化學只是一門使用技術,算不上真正的科學,而阿佛伽德羅卻認為化學也是一門自然科學,他舉出一個例子,在數學上“2+1=3”,但在化學上這樣的結論不一定是對的,如2mol的氫氣和1mol的氧氣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氣,接著做了幾個變化神奇的化學實驗,例如滴水生煙、鈉與水的反應、酸堿鹽間反應的沉淀變化和指示劑顏色的變化等,于是學生在感受化學神奇魅力的同時,油然而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當然第一節課的好印象不可能維持整個學習過程,化學教師一定要利用化學學科的優勢特點將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貫穿于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中。
2.做好初高中銜接
在基礎教育改革進入實驗性實施后,由于新舊課程的差異、考試改革的沖擊等原因,初、高中銜接復習顯得非常必要。理由如下:
(1)初中科學強調定性分析,只要求學生記住現象或結論,而到高中則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這就需要一開始就給學生作一個對比,明確高中除了記住“是什么”外,還要求弄清“為什么”和“是什么”及“是多少”。
(2)初中科學以形象思維為主,通常從熟悉的、具體的、直觀的自然現象或演示實驗入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律;而高中化學除了加強形象思維外,還通過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律,這需要給學生一個學前提醒。
(3)初中階段很大程度上記憶的知識多,很多同學的學習方法是靠死記硬背,學習依賴老師,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會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點,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而高中階段則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記憶,并能將學過的知識提升,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學原理。如果還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高中化學,則會事倍功半。故利用復習時間灌輸高中化學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應是最佳時機。
(4)新生除了要逐步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要求外,還要適應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高中化學學習方法。與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教學過程容量大、進度快、知識點多、綜合性強為課堂教學的特點。高中老師的要求也與初中相異,注重方法的點撥而稍輕視不斷反復多次。
在銜接過程中,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認為特別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學習思想的銜接,幫助實現學習心理的轉變。大部分學生都把高一當成新起點,(認為初中不曾認真學習,養成許多壞習慣。)有一種“一切從頭開始”的愿望,但是他們又不知道怎樣開始,感到很迷茫,再者是在這種心理過渡性的關鍵時期,意志與毅力不強,很容易會使這種心理自然轉變的征象消失。因此,在初、高中銜接教學中,加強鼓勵和表揚,介紹周圍環境中許多成功的例子,幫助他們描繪未來藍圖等,以強化學生“一切從頭開始”的愿望,同時指導學生“怎樣開始”,結合自己的經歷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通過各種途徑(如興趣活動,教師的幽默語言,化學實驗,讓學生有初步的成功體驗及社會實踐等)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他們感到化學老師是“很好的老師”(強化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和決心。
二是學習方法的銜接,幫助學習方法的轉變。調查表明,大部分初中生的學習方法是非常簡單和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的,通常是“你講我聽”,“你寫我抄”,“考前背、考后丟”。到高一以后,若仍沿用這老方法,則必然會使他們成為所謂的“差生”,興趣和學習習慣的保持也只能成為“紙上談兵”。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學生的“學是為了會學”。因此在初、高中銜接教學中,在注重興趣和習慣培養的同時,要并進地指導和糾正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建立適宜自己的學習方法體系,將會讓學生受益一生。
3.注重有效課堂教學,加強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呢?這是教師長期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構思教學活動時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思想,以少時間、少精力和少物力,讓學生獲得更多收效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效果不是只看考試成績,關鍵看每位學生的個性進步和發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全體學生,讓每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活動的主人,使教學變成師生自身的需要,教也樂,學也樂,師生都沉浸在快樂的學習和創造之中,體驗知識美、學習美、課堂美。
有效課堂教學加強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講氯氣這一節時,我們要講到Cu絲在氯氣中的燃燒,我們首先做Cu絲在氧氣的燃燒,使學生回顧初中時對燃燒的學習,那么Cu絲在Cl■中會燃燒嗎?學生產生疑問,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初中時對燃燒的現象產生了定向思維,我們應在此時加以引導,通過實驗,拓展燃燒的概念。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原有局限,并運用已學知識,重新給燃燒下定義。
有效課堂教學加強探究能力培養,在教學中教師要選好探究內容,在新課程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活動探究”欄目,它的設計一般都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稍微提高,讓學生“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例如,設計原電池的實驗探究,學生設計出多種方案,選出比較好的幾種。
①鐵釘插入稀硫酸中,觀察現象;
②銅片插入稀硫酸中,觀察現象;
③鐵片和銅片插入稀硫酸中,連接在音樂盒中的陶片上;
④鐵片和銅片插入用濃食鹽水和的面團中,串聯上靈敏電流計;
⑤鐵片和銅片插入純堿溶液中;
⑥鐵絲和銅絲插入橘子瓣中,串聯上電流計;
⑦用鐵釘和鋁條插入西紅柿中,串聯上電流計。
通過探究活動,加強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為以后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
高一化學是連接初中與高中化學的有效橋梁,高一化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和總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力求幫助學生在鞏固初中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