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巧明
摘 要: 說明文教學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旨在介紹、說明事物或事理,教授讀者相應知識的文體。它通過對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關系、功用、成因或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解說,使讀者對某一事物有明晰的了解和認識。它不但能讓中學生獲得科學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審美感受能力等,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態度。
關鍵詞: 初中說明文 教學設計 數學思考
說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確定它的教學內容?對此,老師們最熟悉的、固有的說明文知識就是:抓特征、講方法、理順序、語言準。說明文的閱讀目的主要是獲取信息,說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說明方法,并不代表讀懂了文章,準確獲取了信息。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輕松學習說明文?
一、注意課堂教學導語的設計,因勢利導進入課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好奇心是產生興趣的先決因素,說明文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能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學生產生學習研究的興趣,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教學效果會更好。
如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可設置這樣的導語: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喬丹;假如你是書法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王羲之。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說:“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再如教學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可這樣激趣導入:首先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在學生陶醉于恐龍世界時,教師適時提問,你們知道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呢?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
二、注意課堂教學的拓展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老師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發和拓寬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在理清該文內容,對物候學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大自然語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識的農諺。另外,還可組織討論物候學的意義除了課文所介紹的外,還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便引導學生思考,查找資料,激發他們主動研究的興趣。
三、注重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留足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
1.心理空間。教師語言要親切平和,縮短師生距離,營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間。即要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觀點。
2.學生自主空間。即課堂上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內容和思考空間,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時以問題為主線,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善于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步步深入,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內容和思考空間。
3.生成空間。必須明白,學生通過這節課,獲得了哪些知識與能力及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無論是引導學生理解、歸納說明文的準確性,還是引導學生概括要說明的物質的特點,抑或是對物質人文內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巧妙地融于其中:一方面要根據說明文的文體特點,著重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學法指導和說明文閱讀技巧、規律的總結,把人文精神滲透其中。
四、注重教學提問的方法,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信息
提問是一門語言邏輯上的藝術,它是學生記憶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趣和效果。
1.引證提問法。說明文為了把被說明事物的特點解說清楚,一般先作概括性的說明,提出一個科學性的論斷,然后通過舉例加以印證。教學中應準確地抓住課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詞語設問,把學生的視線引到下文的舉例上。
例如,《中國石拱橋》在介紹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先對石拱橋“形式優關、結構堅固”的特點作概括性的說明,教學時設問:課文中選舉了哪些例子印證“形式優美、結構堅固”這一特點的?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對下文舉例的分析,學生通過自讀思考后就答出:以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和北京附近的盧溝橋為例,分別從它們的結構巧、周圍的景色美、雕刻的不同姿態等方面加以證實,這種引證提問的方法,既能讓學生對文章先概括后具體的說明方法有深刻的認識,又能讓學生對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
2.逆向提問法。為了讓學生對說明文順序完全掌握,提問學生,文章如果不這樣安排那么順序行不行?這種從相反的方面發出疑問的逆向提問法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蘇州園林》這篇課文,為了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這個特征,作者分別從園林的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四個方面加以說明。這里采用逆向提問:把這四個方面倒過來說行嗎?使學生分析鑒別,得出結論,學生說不行,因為主體部分先說明,次要部分后說明,這樣主次分明,說明順序井井有條。
說明文滲透在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知識成了時代的寵兒,社會發展的基石。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識,是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需要。傳播和學習科技知識很大程度上依賴讀寫說明文的能力,我們必須重視說明文教學。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2]楊青,主編.新概念初中說明文大全.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年7月.
[3]楊正凱.說明文教學之我見.職校論壇,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