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元
摘 要: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對學生技能與知識、方法與過程、價值觀與情感態度三方面的有效融合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其最具有價值的則在于可輔助新課改的推進及鼓勵學生自行探究數學知識,并在交流討論中享受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鑒于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要求,在利用學案導學不同環節強化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為主體的互動環節,可作為新課標推進階段初中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切入點。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 學案導學 數學問題意識
傳統數學教學的應用主要包含多媒體、教材、學生、教師四個部分,在學案導學模式應用的推動下,以學案為載體,在導學方法的應用下,相比較傳統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更能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和新課標推動中一些教師過度重視教學形式而忽視教學內容與學生需要結合性的問題。但相對于對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而言,傳統教學形式和學案導學模式中,對學生學習需求重視程度均有所欠缺。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的特殊性
在學案導學教學中,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基礎的迥異情況,進行學生學習目標和自學提綱的引導性設計。學生則按照自身的學習速度和學習能力推進自身的學習進程,達到全面發展的目標。在學案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往往為學生提示學習方法、學習思路、學習目標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自身已有的數學知識,探索、思考,并進行數學知識和數學規律的探索。此環節中,學生在學案指導下,自行選擇課本學習的時間長度,完成自身數學知識的架構搭建。相較傳統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頻率。學案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各類引導,是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重要工具。如此,無論借助教師的課上提問還是依據自學,學生獲得的數學知識均是由自身探索和感悟所得,并非來自教師的灌輸和傳遞,因此具有自身主觀意識的痕跡。此種狀況下,學生雖然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索意識、自我開發意識被有效激發,但是相對而言,其數學思維、邏輯思維、數學問題意識等的培養具有自發性,而并非教師的專業引導性。
二、數學問題意識培養要求下初中學案導學模式的應用方式
(一)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初次邀請學生參與學案設計。
正如學案導學模式的應用,需要經歷預習、討論、探究、練習、歸納、鞏固、提升等多級過程,在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要求下,學生依靠“學案導學”模式的應用,可大量地節約自行閱讀及記筆記的時間。學案本身等用于參考資料和學習大綱,可輔助教師對學生學習水平、質量、積極性的隨時監督,以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復習和整理。盡管學案導學模式的存在,使得學生更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授課意圖,但是學案終究是由教師代為設計,教師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和困惑,而且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教師不可能完全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如此,按照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需要,建議教師增加對學生學習要求的調研和歸納,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平方差公式的講解為例。八年級的學生基本已經掌握整式乘除法,并具有一定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使用類比、觀察等方法可幫助學生提煉出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基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點歸納和問題意識培養的要求,教師在課前預習環節中,可引入多項式乘法、二項式乘法等,引導學生觀察兩種表達方式的差距,在思考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對不同數學術語之間的關聯性形成基本認知。課堂討論環節中,為增強學生對問題的認知能力,教師以“多項式公因式的尋找”作為學生有條理、有邏輯型思考的培養方式,幫助學生利用原有知識解讀新知。教師的問題設計模式也可作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在課堂上,教師在設計出學案之后,為學生留出自行設計學案的時間和空間,以輔助其嘗試設計問題并自行構建學案等。
(二)拓展思維培養渠道,利用學案不同環節強化學生數學認知。
除了以上此種問題意識培養外,教師還可以使用“找錯誤”、例題精講、歸納總結、梯度訓練、知識鞏固、課后檢測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再以平方差公式的學案教學培養為例,在分析本班學情后,教師針對本班情況主動或者邀請學生設計出“溫故知新”環節,并將上堂課尚未解決的問題及本堂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討論環節中進行分析和探討,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教學要求、任務等進行思考,并找出本課新知識的關鍵如平方差公式中相反項和相同項,為了讓學生更明確地了解和分清公式中“a”與“b”的差異,教師可邀請學生為教師解讀其思維中對“a”與“b”的認識方式,并在小結里進行歸納。比如原式(a+b)(a-b)=a-b,在引申之后可列出(1)(a-b)(a+b)=a-b;(2)(-b+a)(b+a)=a-b,很多學生很容易混淆這兩個“a”與“b”,由此,教師可將此部分探究嘗試納入學生的思考和分析環節,在學生多次納入數字進行反復對比后,最終大家共同歸納和總結出一個規律,即凡是相同的即為“a”,凡是相反的即為“b”。相對于教師對此規律的講解,學生自身對此規律的探究和追尋才更容易被學生所記憶和理解。
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記憶,教師可引入例題為學生精講,其目的在于輔助學生深化概念。對錯例題的設計,是學生更熟練地掌控方差概念的重要途徑。在歸納環節應用之前,此環節可作為學生自行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切入點,教師可放開課堂引導,將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為教師設立問題并提問,在問題的鋪設過程中,學生更能體會到教師設計學案和教學引導時的側重點,學生化身課堂的操控者,是學案導學模式與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環節,同樣也是預防學生出錯,加強其對知識的記憶的輔助。
在學生完成對課堂知識的基本認知和初次構建之后,通過學生的學習成效反饋,即學生自行設計問題和學案等,教師可評判是否有必要為學生進行知識的二次構建。學生在自行梳理和歸納知識脈絡和思維脈絡時,自然會自行完成知識的查漏補缺,此方面教師的引導作用可以相應的弱化。
參考文獻:
[1]林文君.“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中學生數理化,2011(06).
[2]趙煒.反思導學案模式下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教學參考,2011(01).
[3]謝麗.淺談初中數學導學案的編制與應用.中教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