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高校掀起了英語口譯教學的熱潮,但口譯對譯者接收源語言信息,理解信息,記憶信息,轉換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口譯教學因此成為高校語言課程的難點。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著重分析高校英語口譯教學中的問題,并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關鍵詞:口譯;難點;精力分配模式
前言
口譯是指翻譯人員在口頭上將源語言翻譯成目標語,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口譯分為兩種模式,即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同聲傳譯通常應用于正式的國際會議中,譯者位于會場的口譯室,收集發言人的信息,并在發言人講話的同時,對著麥克風進行翻譯,與會人員可以通過耳機接收譯者的翻譯。在同聲傳譯中,發言人講話與譯者的翻譯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聯合國會議,大型的峰會,經濟論壇都采取了同聲傳譯。翻譯理論家瓊斯認為同聲傳譯是一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智力行為,這個行為包括:“聽,理解,分析和再表達?!盵1]71交替傳譯時,譯者可以邊聽講話,邊快速做筆記,當發言人講話停止時,譯員要準確流暢地用目標語表達出發言人的講話。正式的中型會議,商務談判,學術會議都可以采取交替傳譯。
一、英語口譯教學中的難題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各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中的交流日益頻繁,這種互動交流為口譯活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由此催生了高??谧g專業發展的熱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00年5月將口譯列為高等學校外語專業必修課,越來越多的高校外語專業開設了英語口譯課程??谧g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往來,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與外國進行經濟、文化和政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無論是同聲傳譯還是交替傳譯都對譯者接收源語言信息,理解信息,記憶信息,轉換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風俗文化知識有極高的要求,我國優秀口譯人才缺口較大,這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方向。高校教師應積極探索口譯教學的新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為市場培養更多優秀的口譯人才。英語口譯的教學是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難點。筆者作為高校英語教師,曾擔任過翻譯與口譯課程,在教學中發現,相對于筆譯,口譯課更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不夠理想。不少學生反映口譯太難,一個學期下來,口譯能力提高不明顯。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高校英語口譯教學面臨著以下四個方面的難題:
首先就是教學設備的問題。口譯課是一項專業性、技能性較強的課程,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處于口譯的環境當中,因此相應的口譯設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就筆者不完全統計,我國僅有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數十所重點大學配備了同傳實驗室,其他大學通常都是采用語音室進行口譯課程的教學。簡單的教學設備不利于在課堂上組織口譯活動,也不方便錄音錄像進行后期的觀摩,因而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實際運用的問題??谧g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反復的練習與實際運用的,否則再多的理論知識與課堂活動都是紙上談兵。而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普遍重視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缺乏進入企業為大型會議,活動,商務洽談做口譯的實習機會。學生無法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并通過實踐發現自身問題,因而也很難在短期內獲得較大的提高。
擔任各個課程的教師之間的溝通配合不夠,也是英語口譯教學的問題之一。 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模式仍比較落后,尤其體現在不同科目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上。如英語專業的學生通常開設有英語精讀、泛讀、口語、聽力、英美文化等課程,這些課程除了提供口譯所需要的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搜集信息,瞬時記憶,快速筆記的能力。而口譯教學是一種綜合素質的訓練,口譯教學可以通過實際運用強化和鞏固其他專業課知識。各科老師溝通教少,不能為口譯教學做好鋪墊,使得口譯教師不得不在課堂上補充詞匯知識,背景知識,占用了相當多的時間。
最后是擔任口譯課程的教師無法擺脫傳統語言教學模式的問題。盡管口譯是一項實踐技能,但許多教師仍然在口譯教學中以語言知識點和口譯理論為主,忽略了學生技能的運用與掌握。很有教師仍采取傳統的口譯教學模式,即教師放音頻材料,學生速記,然后由學生根據筆記輪流逐句進行翻譯,然后教師給出講評,整個課堂顯得非??菰铩_€有一些教師不注重組織教學活動,學生缺乏練習,遇到口譯任務時,不自覺地產生消極畏難情緒,不愿意開口。
二、精力分配模式的解讀與運用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高校應該重視口譯教學,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教學設備;積極聯系企業,為學生提供進行口譯的實習機會;各科教師也應加強溝通合作,設置相輔相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另外,筆者認為精力分配模式為高校英語口譯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解決策略。著名的法國翻譯專家丹尼爾· 吉爾(Daniel Gile)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譯員精力分配模式,即口譯是聽力理解、記憶和組織譯語三種精力交織共存的配合過程。吉爾用公式對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進行了說明:
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聽力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言語表達(Production)+協調(Coordination);
交替傳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Phase I:I = L + N + M + C Phase II: I = R + R+ P即:交替傳譯(第一階段)= 聽力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筆記(Note-talking)+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協調(Coordination);交替傳譯(第二階段)=記憶(Remembering)+讀筆記(Reading Notes)+表達(Production)。
通過公式,吉爾清晰地揭示了口譯的本質,理想的口譯應當是對精力進行合理分配,充分協調完成各項任務的結果。因此在口譯課堂上,教師應該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對口譯的興趣??谧g是一項技能任務,教師應當將口譯理論的教學放到次要地位,注重從聽力與分析(聽辨)、口譯筆記、短期記憶、協調、讀筆記、表達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借以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不應該局限于直接的口譯任務,還可以通過觀看電影,新聞鍛煉學生的聽力和筆記能力,通過采訪、問答、情景模擬、戲劇表演、小品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協調和表達能力進行訓練。教師在選擇口譯材料時,也應當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選取時文趣事,當下熱詞和熱點關注問題,分專題進行教學,并及時對學生的課堂展示環節進行錄音錄像,便于課下學生進行復習和反省。
吉爾指出在現實中,譯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又受到語言能力,認知知識,源語負荷,個人心理素質等因素的制約,難免會顧此失彼。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先從簡單句的速記和翻譯開始,逐步過渡到段落,然后才是篇章和視頻的口譯,并在這個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將口譯理論介紹給學生。學生由易入難,能夠感受到自身的進步, 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和培養學習興趣。另外,在口譯中即使是專業的口譯人員,也難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錯譯、漏譯現象。研究人員甚至認為,“在口譯的過程中,源語信息與譯員傳達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對等的”[2]132。在筆者的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譯不出來不是因為書面表達能力差,或者是英語口語不流利,而是害怕出錯,難以集中精力去處理聽覺信息。因此,教師也應當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口譯中出現的錯誤,調整自己的畏懼心理。
三、結語
在不斷提高的口譯人才市場需求大背景下,高校英語口譯教學必將成為今后相當長時期的教學難點和研究重點。一方面我國高校應積極提高口譯教學領域師資力量和教學實驗設備,為英語口譯的教學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教師也應自覺加強理論學習,注重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適應時代的發展,繼續努力探索適合當前口譯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Roderick Jones,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Jerome Manchester,UK, 1998
[2] 芮敏.關聯理論與口譯理解策略[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07).蔡小紅.口譯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觀念、新趨勢[C].香港:開益出版社,2002
[3] 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Benjamins,John Publishing Company,1995
作者簡介:吳甜甜(1987—),河南省信陽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