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菊
[摘要]生物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需要教師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其次采取教學技法,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最后運用人格力量,善于鑒別和引導,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有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的青少年是一個缺乏創造力的群體。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的呼喚。”因此對青少年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是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當今我國的生物教育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生物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生物學習的情感體驗消極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觀念、教育管理體制、考試制度和社會用人制度等的原因,也有來自課程、教材和教師等方面的原因。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我們必須發揮創新精神,在生物教學中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個普普通通的蘋果,所有的人都規規矩矩地縱向剖開,而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卻固執的把它橫向切開了,于是她閃亮的大眼睛發現了蘋果里的“星星”。 這個故事,長久以來打動著我的心,難道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那么,我們應該采用怎樣的策略才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呢?
一、摒棄傳統,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創新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解決問題并求得自身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來源于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好勝心和求知欲,而教師是他們受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者,所以一定程度上講學生的創新要靠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去培養。教師不應再把應對考試作為教學的法寶,而應“為創新而教”。因此,必須不斷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要靈活運用發現法、探究法和自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探究活動時要提倡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異想天開”和“縱橫馳騁”,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的創新精神。一切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出發點,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如在分析食品的成分時,把商店里學生們常吃的小包裝食品拿到班里,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有的說我最喜歡吃這個,有的說我喜歡吃那個,教師以此為契機,請他們說說之所以喜歡吃這些零食的原因是什么?這時冷不丁有個聲音“什么呀,都是垃圾食品!”馬上這個同學成了眾矢之的,而這位同學也據理力爭,相持不下,最后教師來調節,引導學生從食品的色、香、味、營養的全面,添加劑等方面去分析評價食品的好壞。學生們各抒己見,真正的從學習中感受發現的自豪和快樂。
可見,轉變傳統的觀念,對于正確認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何等重要,它是正確培養創新型學生的起點。
二、強化意識,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從生物教師的整體來看,對生物方法的研究探索之風還不盛行。雖然我們也曾不斷嘗試改變,但往往熱鬧一陣子就不了了之。絕大部分教師都還局限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直覺,觀念比較保守。當然在教改中也有些教師創造了許多較好的教學方法,但這些成果因各種原因大多未得以實施和推廣。因此,面臨新世紀的挑戰,強化教學中的改革探求意識、改進教學方法是每個生物教師的當務之急。
首先,生物教師應努力開闊眼界,除了生物知識的更新和深化外還應拓寬知識面。如認知心理學、教育學、化學、物理、計算機等方面知識的了解和學習,這樣可以使我們從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問題。
其次,改革教學方法并不是一個以新的教法簡單地替代舊的教法的過程,更不是擺擺花架子、搞熱鬧的為教法而教法。在今天的教學條件下,生物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班級特點、學校環境等因素正確對待長期教學經驗,科學合理的吸取新的研究成果,創造出切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參與,這是改進教學方法的前提,只要學生去學了,才能知道學到了什么。
例如,開學初,把小學《自然》中所有的生物知識提取出來,指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把知識進行初加工,培養他們探索、加工知識信息的意識和幫助他們認清能力發展方向。而后帶領學生參觀標本室、實驗室,激發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開學后,當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讓學生在實驗準備課的基礎上,進行主動探究,自己對照課本練習使用顯微鏡。在經歷了觀察失敗與成功的體驗后,去總結為什么使用顯微鏡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則去做。讓學生把頭發和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放進在顯微鏡下觀察,自己發現能被顯微鏡觀察的條件是:材料必須薄而透明。從而明確了實驗中將觀察材料要制成玻片標本的原因。這樣,實驗的原理、目的通過能動的思索和分析后便迎刃而解了。以上看似普通的實驗,卻是在學生對實驗過程的觀察、想象、對比等思維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究而形成的。
再如用情景教學法進行“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一節的學習中,事先準備了一盆并蒂蓮的照片,和學生一起討論養花的經驗。從中自然而然得出影響花的因素有陽光、空氣、水、肥、土壤、蚯蚓、雜草、微生物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歸類,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大因素。然后從養花的實際生產中,具體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對花造成影響。最后總結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對生物的生存都有影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得到知識,在美妙的情景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習成為快樂。這種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三、正視差異,善于鑒別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由于環境、教育、學生本人的實踐、主觀努力和先天遺傳素質的不同,學生之間具有個別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是消極的、有害的,而是可積極開發、充分利用的一種資源。宋代的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
首先,教師應該認識到創新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也是可以培養的,每個學生創新能力的高低、顯露的早晚各不相同。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發光點,那些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往往不循規蹈矩、老實守紀,而表現為“自作主張”、“別出心裁”、個性鮮明”,遇到這些學生教師不要一味給他們扣帽子,要用發展、辯證的觀點看待他們的一言一行,并正確加以引導,一定可以大大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例如在探究“螞蟻覓食與食物的氣味、顏色有關嗎?”的實驗中,學生是這樣設計的:有的說用饅頭、芹菜、辣椒、蘋果等不同味道的食物來做;有的說在饅頭上分別抹上糖、辣椒醬、醬油、醋等來做;還有的說用雞蛋、魚肉、蘑菇、豆腐等來做……這些是針對氣味設計的。還有針對顏色的設計:有的說把饅頭用顏料染成不同顏色;有的說用不同顏色的棒棒糖;還有的說在不同顏色的樹葉上放糖……面對孩子們的這些奇思妙想,我驚嘆不已。而整個課堂通過大家不斷地討論,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課堂,他們通過一個小小的想法,讓自己思維跳躍、升騰,這就是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師可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多種可能,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在以適合于自己的要求和方式中學習,逐步達到目標要求。這樣可以提供一個促進不同學生共同進步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習生物的信心。教學時不能只讓學生說出一兩個答案就戛然而止,也不要因為學生的“嘻笑”而惱火,此時應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勇敢的說出自己的答案。
再次,在教學中要創設真誠、信任、民主、愉快的課堂氣氛,能為學生提供自由而又自然的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新”,使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和創新思維得到培養,也使學生的生物潛能和個性魅力獲得充分發展。
總之,生物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以課改為契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綜觀全局,充分協調教學中的各種因素,創設民主氛圍,確保學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學技法,加強過程教學,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運用人格力量,弘揚學生個性,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惟其如此,學生的個體完美,才能得到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之花,才能在生物課堂這塊土地上結出豐碩之果。
參考文獻:
[1]李明銳.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策略[J].教育學,2015,(1).
(責任編輯 陳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