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樹滿
摘 要:方式單一、內容單一,是高中數學作業布置的主要弊病。從高中數學作業布置和批改的現狀出發,對數學作業的布置和批改進行了探索與創新。
關鍵詞:高中數學;作業布置;作業批改;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1-0089-01
高中數學作業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和繼續。但目前高中數學的作業布置和批改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題海戰術和粗放性的評價體制依然是作業布置的主要形式,影響著學生潛力的發揮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高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現狀
(1)對作業功能的認識不到位。很多教師認為數學課布置作業只是一種傳統、一種程序,是教學的一部分。很少有教師思考過所布置的作業對學生是否有用,能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布置的習題有沒有重復,解題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而事實上,教師布置作業都是從自己的主觀出發,沒有考慮到高中學生的時間比較緊而提煉出比較有代表性的習題。另外,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卻對作業完成的質量不夠重視,對學生的作業缺乏有效的監督。
(2)作業的內容不科學。很多教師按照教材的課后習題布置作業,題型比較呆板,且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思維開拓。研究發現,很少有教師能自己研究習題,為學生找到有代表性的開放性的習題,這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延伸,也很難讓學生對高中數學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很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甚至有的教師過分看中升學率,在課堂內外搞題海戰術,使學生失去了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還有的教師印制大量的習題讓學生在自習課上做,這些習題大都是重復的,既浪費了學生的大量寶貴時間,也影響了其他學科的學習。
二、高中數學作業布置的基本要求
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缺陷,然后再采取必要的措施,彌補學生的薄弱環節。教師布置作業時,設計的目標要明確,不能搞題海戰術,要精選有代表性的題目。另外,教師所選擇的題目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作業要滲透課程教改的理念,要更多地偏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當然還要考慮學生的作業負擔,控制一定的量。作業批改要及時,堅決避免作業不檢查、不批改、不講評現象,還要注意觀察,對發現有抄襲的作業要提出嚴厲的批評,做到有放有收,對學生的解題情況要給予建議。對于成績比較好、有潛力的學生,還要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重點培養其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挖掘這部分學生的潛能。
三、高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策略
(1)對布置作業要進行創新嘗試。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布置作業的方式也要創新。比如,可以通過“作業卡”來檢查和控制學生的作業量,每門學科不再單獨設立作業本,學校可以統一制作活頁作業本供學生使用。學生在作業卡中記錄各科作業的完成時間和教師的批改情況,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都在作業卡上體現出來。學校可組織專家或考評小組對學生的作業卡情況進行檢查,監督教師布置的作業和批改講評情況。針對高中數學課作業的特點,還可以給學生制定“疑難問題咨詢卡”,學生可以把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寫在卡片上,教師通過卡片內容找到多數學生的薄弱環節,然后再對這部分內容進行重點講評,以達到答疑、指導、矯正的教學目的。
(2)互動式批改作業理念的嘗試。讓學生之間互批作業,可以有效減輕教師批改作業的壓力,避免教師長期處于低效的勞動之中。教師可以用更多的時間研究教材,探討和創新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研究學生,讓授課內容更具針對性。對學生來說,也可以提高綜合能力,因為學生在評改作業時,可以對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更新觀念,讓學生在批改作業中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通過批別人的作業發現自身的不足。互批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在課上相互批改。當學生都做完作業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相互點撥,共同尋找作業中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鼓勵學生互相幫助,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和團隊精神。另外,相互批改作業要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要重點講解。對在批改作業中意識到自己作業錯誤的學生,要讓學生找出自己解題錯誤的原因,在對待問題的看法與其他人不一致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對學生的創新點給予積極的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進師生感情。
四、結束語
研究表明,要想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不但要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還要在科學布置和批改作業上下功夫,延伸學生的課堂學習,讓學生從作業的粗放型向精練型轉變。通過對高中數學作業布置和批改的創新,可以有效地把學生從繁重的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發散思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方式對促進教學改革,完善素質教育,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這種形式還凈化了學習氛圍,豐富了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
參考文獻:
[1]陳曉紅.對高中數學作業有效性的研究[J].中學數學月刊,2010(10).
[2]秦祥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作業的設計[J].當代教育科學,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