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芳
摘 要:中華民族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禮儀教育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有了質的飛躍,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就目前來看,人民的整體素質還需要提高。因此,對當前的禮儀教育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禮儀規范;人文環境;禮儀修養
中等職業學校以培養中等技術人才為主,加強雙基教學的同時,把技能培訓放在突出地位,把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作為教學重點,以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獲取職業技能證書為目標。而現代化生產對就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把工作程序、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融入禮儀教育中去。通過有形的具體行為體驗,不僅有利于學生主體的發展,還能使其得到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變無形為有形。
一、禮儀修養應成為中等職業學生道德的最低要求
一個人的禮儀修養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孤立于人群之外的人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一個人若要獲得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必須處理好人際關系。因此,學會與人交往是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禮儀修養是潤滑劑、是橋梁、是紐帶。一個人的處世態度、行為特征、言談舉止、衣著打扮,不僅體現了他的社會交往能力,也是成熟的表現。具有一定的禮儀修養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注重對學生的禮儀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道德教育的具體體現,也是育人、做人的最低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思想意識的多元化、價值觀的利己化是這種道德的最低要求,在風氣浮躁、公共道德相對萎縮、滑坡的背景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禮儀修養方面,知與行存在嚴重的不協調,學生擁有的公共道德品質和修養少之又少。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自私自利、不尊重別人、吹毛求疵、驕傲自滿、污言穢語等嚴重缺乏禮儀修養的行為。對一些學生來說,這些“小節”已成了“無節”。因此,把禮儀修養作為最低要求,把禮儀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突破口,更有實效性、針對性和現實性。在德育中,我們強調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會學生做人。把禮儀教育作為提高道德修養的載體,提高中等職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會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教師的禮儀修養,發揮其人格力量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以自身的禮儀修養和行為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人格力量表現在用高雅談吐、大方得體的素質、優雅的舉止、灑脫的風度去影響學生樹立良好的禮儀形象,要以自己的愛心溫暖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處理好與每一個學生的關系,也是教師為人師表的體現。教師應該把加強禮儀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應及時糾正。同時要以自己得體的禮儀規范去吸引學生,使他們從言傳中獲得知識和道理,在身教中看到榜樣,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轉變思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注重禮儀知識的傳授,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中等職業學校面對市場、企業、單位的需求,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表現在專業技能上,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禮儀教育也在其中。在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要調整課程結構,根據專業的不同開設禮儀課程,如,《禮貌禮節》《旅游禮儀》《商務禮儀》《涉外禮儀》等,包括不可忽視的《形體訓練》。學校應加強教育投資,配備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與理論配套的模擬實習教室等。這些課程對學生禮儀的學習都有較強的針對性、導向性和可操作性。我校是以旅游、酒店服務為主的專業,開設了相關的禮儀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還應以強化學生行為習慣為基本要求,達到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四、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讓學生健康成長
1.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把禮儀教育貫穿其中,多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使學生感悟美的愉悅
中等職校學生年齡偏小(高中階段),精力充沛,好動又缺乏自我約束力,但模仿能力較強。根據這些特點,學校應相應地開設多樣的課外活動,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規范其行為。除此之外,我校針對職業學校的特點,在技能等級考核時,把禮儀禮貌納入考核范圍,占考核的20%,注重學生平時行為習慣、禮貌禮節的養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作風和工作作風。
2.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共創育人環境
學校應創設多種途徑與家長溝通聯系,讓家長了解當前時期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正確認識并引導孩子的行為,把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我校開辦了家長學校,與家長相互溝通、相互交流,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的引路人。因此,學校和家長要齊抓共管,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和自控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學校教育要與社區教育相結合,融教育于社會活動當中
社會的禮儀風尚必須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相互監督而形成。社區可開展相應的社會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張素梅.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禮儀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1(2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