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在德育實施中,運用交往德育作用,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德育的層次,増強中等職業校園德育的實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角度,深刻分析新時期的客觀環境及其基本特點,正確審視新形勢下的重大現實問題,為校園德育提供切合實際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德育教育;交往德育;職業學校
0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的急劇增長、世界范圍的人口流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經濟的全球化和市場化,中國社會處于復雜的國際環境,德育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傳統的封閉、單一的德育模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具備相關職業道德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專業人才的重任。在德育實施中,運用交往德育作用,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德育的層次,増強中等職業校園德育的實效。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們知道,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只有融入社會之中,才能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人類的一個道德理想。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要求三個主要的道德關系是和諧的。其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睦,其二是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融洽,其三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友善。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也就是說社會的和諧歸根到底是由人的和諧決定的,而人是具有思想意識的社會行為主體,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進行的。德育解決的正是人的思想和精神層面的問題。因此要改進校園德育工作,就必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角度,深刻分析新時期的客觀環境及其基本特點,正確審視新形勢下的重大現實問題,為校園德育提供切合實際的理論依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校園德育面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協調發展的態勢下,如何思考校園德育轉型問題,從而讓其更具有實效性,更好地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 走向交往德育,傳統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傳統德育正面臨主體單一、脫離生活、唯理性灌輸,甚至失效等一系列困境。為了更好的完成校園德育審視人類自己、展示自己未來的使命,校園德育應把握德育與交往的互動關系,構建交往德育理論,從而解決德育本身的問題,走出困境。與知識化德育截然不同的交往德育,所要傳達的既不是人云亦云的聲音、也不是抽象程式化結論、枯燥深奧的理論,而是從德育主體的品德實際、心理特點等前提出發,強調師生之間的交往時所產生的師生之間的碰撞和相互啟發、深入的交往而獲得深刻的生命體驗以及對人類精神進行的反思與直觀所得的真知灼見,目的在于提高個性的思想解放和精神境界。交往德育,它很好地體現了德育主體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統一,并建構起校園德育通向社會生活的橋梁,把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建立在對話、溝通、理解、協調以及解決矛盾的基礎上,注重道德規范的內化,是對灌輸德育的揚棄與超越。
2 轉變灌輸德育理念為“以人為本”德育理念
在德育過程中,傳統德育將校園德育當作知識來操作,將德育內容限定在所傳授的具體道德價值與道德規范及其體系內,用沒有任何證據的“教條”來束縛學生自由選擇與交往的價值空間,知識是統治者,學生是盛裝知識的“容器”,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始終保持著教育者認為學生“應當……”的狀態。
長期以來,傳統的灌輸德育理念造成德育出現“兩張皮”的現象,也就是過分地強調了政治性,缺乏層次性,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水平,從外部把道德規范、政治準則灌輸給學生,把道德規范、政治準則變為學生行為,而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忽視非政治性內容,忽視人的發展,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因此,我們必須轉換灌輸德育理念,確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特征相適應,才能使德育更具魅力和實效。交往德育是把“以人為本”理念深入貫徹到德育中去,它更多的關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強調把德育工作的切入點投放到德育主體身上,關注每一個德育主體的個性特點及原有基礎水平,研究每一個德育主體特定思想形成的原因,兼顧個人利益和需要,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識的主體,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需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發揮他們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并且通過自覺、有效的交往,營造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通過德育交往鼓勵向真、向善,培養良知和愛心,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不斷提高和發揮學生的道德交往能力和覺解能力,從而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現實的、和諧發展的人。因此,首先要轉變灌輸德育理念為“以人為本”德育理念,發展人的主體性,加速交往德育的實現。
3 轉變封閉的說教灌輸方法為開放的“交往”方法
在復雜的社會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影響下,中職學校師生思想大多數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因此,單純地依靠專制式的封閉的說教灌輸方法進行德育教育,是很難達到樹立全員德育意識的目標。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校園德育工作中需要加強引導性的工作,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交往德育就是從注重發展學生的道德反思、道德判斷、道德選擇、道德創新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出發,超越灌輸的德育方法,采用“交往”的方法,體現教師和學生在啟發式、對話式、反思式的德育過程中通過教師激勵與師生對話。
德育過程的實質也就是不斷推進人的社會化過程。因為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只有融入社會之中,才能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人的個性總是充滿了社會性內容,因而德育社會化早已成為社會要求。人際關系作為一種社會資本,在德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由于家庭、學校、社會以不同的形式占據了每個人的全部生活,這也就決定了德育這一系統工程中,必然與家庭德育、校園德育和社會德育緊密聯系,如果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失控,都會導致整個德育出現漏洞,給不良思想道德影響以可乘之機,危害年輕一代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支柱之間的溝通都需要交往來完成,交往德育可以在一種良好的人際環境中,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同時它也可以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這樣他們在日后的社會交往中社會化特征就會有所強化,就可以自信地融入社會,從而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交往德育已成為德育社會化得必然模式。
4 結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校園德育面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協調發展的態勢下,如何思考校園德育轉型問題,從而讓其更具有實效性,更好地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那么本文力圖將交往引入校園德育理念,在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交往德育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密切關系基礎上,通過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校園德育交往缺失的根源與表現,有的放失的實施和諧理念下的交往德育,并進而認真剖析高校交往德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中的重要意義,從交往視域出發來發展校園德育,作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實施交往德育的這一思考,一方面為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教育哲學,另一方面還為校園德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往外部環境。并且對于促進校園德育進行轉型具有積極的理論借鑒價值;同時,對于構建中職學校中師生之間、師師之間和生生之間的思想和精神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起著積極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中的德育,要緊隨時代步伐,適應時代要求,適應人才發展的需要。中職學校交往德育的實施可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實現人們追求自由、平等、文明、和諧的人際關系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德育保證。
參考文獻:
[1]陳晶.探析中職德育的有效性途徑[J].科技致富向導,2011(26).
[2]孫海濱.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3]李東元.論新時期職業學校德育工作[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7).
[4]全宏偉.試論加強中職學校德育的有效途徑[J].成才之路,2009(18).
[5]王藝寶,王敏靈.淺析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問題及其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6).
作者簡介:
豆雪瑜(1989~ ),碩士,鄭州市商業貿易高級技工學校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