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
摘要: 數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同時,也是難度比較大的課程。如何更好的開展高中數學教學,值得我們教師不斷思考和實踐。我認為激發和培養學生興趣、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提高高中數學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興趣;重點;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07-01
數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學好數學對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更好的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不斷提高高中數學教學實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尤其是隨著素質教育和新的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數學教學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更高、更全面。為了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取得好的成效,我們更要認識到更好的開展高中數學教學,不斷提高高中數學教學實效的緊迫性。我認為以下幾個工作是必須要做到的:
首先,高中數學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教學的一個目標,興趣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態度,不僅僅是我們改進的目標,同時,也是我們改進的思路和方法。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好的前提條件,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去主動學習,才能更積極、更主動、更自覺地深入到學習的過程中。而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提高學習成效,同樣,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進入高中以后,數學學習的難度越來越大,系統性越來越強,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在碰到學習困難的時候,依舊能夠認識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依舊能夠努力去堅持學習、主動去解決問題。學習興趣能夠為學生提供內在的持久學習動力,這是教師再多的說教式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效率、學習成效的影響也是積極的,所以,在素質教育和新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尊重和引導學生發揮主體地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做到主動學,做到"愛學、樂學"。
其次,教師要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全面、完整、系統的把握教學重點。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還要注重過程與結果的統一,還要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數學的學習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還包含方法、技能、思想的掌握。通過數學的學習,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夯實基礎學習很重要。高中數學是一個復雜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是系統化的,一環扣一環的,缺乏任何一個環節的知識都難以實現數學學習的整體提升,所以,教師要把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放在重要的位置。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少做一些演示的和重復的工作,轉而多做一些總結、聯系、統籌的工作。教師可以把更多的學習、演練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更能準確的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勢,在練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更能牢固的掌握知識,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更有時間去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調度,不斷的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將需要重點講解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梳理,真正把教師所要教的和學生所需要學的結合起來。
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生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礎,能力的提高也為基礎知識的學習提供了動力,反過來推進基礎知識的學習。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新的課程改革,能更好地體現高中數學教育教學的作用。學習能力的提高也需要教師在學習方法、學習技能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同時,還要讓學生真正能夠掌握數學的思想,具備數學思維,讓學生學會運用,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要做到舉一反三,既能做到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靈活的掌握,也能在具體化的實例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用來方便解決問題。
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中,高中數學教學對這方面的重視顯然不夠,更談不上成果,過于片面的關注成績,使得教師的教學往往都會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最多只是關注一下學生解題的對錯,而忽略了教學的延伸,忽略了教學的整體性。我們必須意識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基礎、很關鍵、很核心,培養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很必要、很緊迫。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將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要有意識的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導學案教學法值得嘗試,可以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好的結合起來,教師可以用循序漸進的引導實現學生自我建構能力的提高,同時,加強對作業布置和評價的重視也很關鍵,作業布置不能片面追求數量,而要更加注重質量,更加注重啟發性,才有提高的空間。要把作業評價作為師生有效交流的一個平臺環節,讓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更好的反饋和互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際效果。
最后,教師要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突破教學的難點。突破難點,才能有質的飛躍,才能有更為明顯的成效,突破難點既是解決必要的問題,也是增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的必要一環。前面我們講過,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一個環節學不好,就會影響整個的教學成效。數學的教學要把學生零散掌握的知識不斷的系統化,實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無縫對接,知識與能力的有機促進,才能實現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才能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比如,怎樣把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怎樣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怎樣用科學的思維理解具體的問題,怎樣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這些都很必須,都很實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的摸索、積累和實踐,并不是教師單純的講解或者學生做夠多少題就能實現的。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做到學思結合,遇到問題不急于按部就班地解答,而是要進行思考,做了題目不局限于對錯,而是要去思考考查的是什么,出題角度是什么,關鍵在哪,為什么錯等等。教師應當加強對于學生思維開放性的培養,讓學生能夠以開放的視角多角度看待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多嘗試數形結合、多嘗試一題多解、多自己解決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自己找錯糾錯等等。同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逐步讓學生具備將學過的知識實現融會貫通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看法,希望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