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笛


摘要:隨著中國進入21世紀,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新常態的形成勾勒了中國國力發展的新紀元。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強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然而縱觀中國高等教育,問題層出不窮,高校逐漸淪為批量生產不合格批次產品且沒有售后保障的“山寨公司”。從宏觀的就業數據上我們不難發現,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每況愈下。為提高學生就業軟實力,也為用人單位有效實現人才儲備,本文結合筆者工作的公司泛亞景觀設計(上海)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以下簡稱泛亞國際)在湖北地區對景觀設計類崗位近幾年的聘用情況,以任職年限與收入的關系詮釋從業經驗在人才職業規劃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校企合作為基本渠道,以筆者所在公司派發的案例設計為驅動,說明校企合作在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積累學生在校工作經驗的可行性與重要性,旨在為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校企合作;在校工作經驗;職業發展規劃;就業率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05-01
前言
自從中國經濟進入21世紀新常態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此在滿足基本的生活物質資料的消耗基礎上,人們對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這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人們對健康生活和生活中美的追求。自然,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憑借著順應時代潮流,迎合人們對美的追求,在短短20多年間躋身為熱門專業,這是因為在以求職為導向的中國,專業的規模與發展與教育產品的就業前景和職業發展息息相關。但縱觀湖北地區就業市場和藝術設計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實際就業質量,不得不說令人堪憂。因此,筆者作為泛亞國際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的一名景觀設計師,結合公司在湖北地區對景觀設計類崗位近幾年的聘用情況,以任職年限與收入的關系詮釋從業經驗在人才職業規劃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校企合作為基本渠道,以筆者所在公司派發的案例設計為驅動,說明校企合作在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積累學生在校工作經驗的可行性與重要性,旨在為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景觀設計類相關崗位就業形勢及前景分析—以泛亞國際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為例
根據筆者在泛亞國際任職期間收集的公司景觀設計類崗位需求和應屆畢業生數據及錄取情況來看,目前涉及景觀設計的崗位群就業形勢有以下特點:
二、景觀設計基層崗位缺口最大(流動性最強)
目前我國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我國已經轉變成為了一個營銷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個人或個體勞動向社會一般勞動飛越的矛盾,也就是生產的商品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渠道轉化為價值載體,最終幫助企業實現利潤。因此,一個企業最重要的對外窗口部門就是營銷部門。而往往該部門的壓力也是最大的,薪酬待遇的浮動也是最為劇烈的一個白熱化地帶。以泛亞國際(武漢)為例,該企業年均銷售類崗位需求為23個,年均應聘(應屆畢業生)78人次,錄取34人次,錄取率43.6%。而年均崗位缺口高達12個。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基層的銷售類崗位在整個企業來說需求量是很大的,同時,公司為及時補充銷售渠道的人員安排,采取“低門檻、高錄用”的策略,錄取率為該公司各個部門之首。但盡管如此,崗位缺口仍超過50%,說明該崗位的人員流失嚴重,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事實上,公司給予員工的待遇及晉升機會并不少,但大多數年輕人,尤其是藝術設計類的應屆畢業生并不愿意在此類崗位上“安居樂業”。經筆者調查后發現,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應屆畢業生在觀念上還未形成對銷售的正確認識,認為銷售是低級工種,故此不愿久做。
(二)銷售任務壓力巨大,應屆畢業生由于缺乏涉世經驗,無法有效分解任務,緩解壓力。
(三)不善人際溝通與交際,因此無法用恰當形象的語言描述產品,打動客戶,從而完成銷售任務。
因此綜上所述,作為供應人才的基地,學校應在學生在學期間加強正確的求職及職場求生的價值觀教育,同時加強以真實社會環境為背景的人際交往及有效心理溝通訓練和實踐,而這一切,光靠校園文化的熏陶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來自社會的真實案例與實踐方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設計師崗位供不應求(人才質量偏低)
因設計師崗位要根據客戶需求,在符合當前主流設計價值觀的基礎上凸顯個性價值,因此是,勝任此項工作的人員必須具有:
美學,繪圖,設計,勘測,文化,歷史,心理學等各方面知識
園林景觀設計等相關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
良好的景觀設計能力,熟練掌握園林景觀設計工作的業務知識與操作系統
有施工圖經驗,熟悉植物配置,具備較強手繪能力和較強的詳圖設計能力,良好的寫作能力
而在上述各項能力中,除第二項為硬件指標外,其余各項均為軟指標,均要求應聘者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從業經驗。而應
聘者(主要指應屆畢業生)除大多具備第二項指標外,其余各項能力均非常欠缺。筆者通過任職公司的人事部門獲得應聘數據并加以統計,在隨機抽樣的50名應聘者中,總結后得出以下結果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在50名應聘者中,同時具備4項要求者僅有2人,具備3項要求者僅為3人,就算按“低門檻、高錄取”的政策進行人才儲備,降低錄用標準,公司最終錄用5人,占整體抽樣應聘者人數的10%。這說明絕大多數應聘者在設計行業并不具備相關從業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學校求學期間通過相應渠道積累從業經驗,縮短人才的社會鍛煉和成型時間是增強學生實際就業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四、專業崗位收入隨從業經驗遞增
筆者根據職友網上的數據做了一個統計,以泛亞國際武漢分公司為例,該公司景觀設計師崗位的平均工資為6140元/月;同時,進入公司從事景觀設計工作后,其月收入與工作年限的關系如下圖:(所有數據均取自職友網,數值為同類崗位隨機取樣50個的平均值)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無經驗時起點工資較低(2500元),但隨著工作年限的遞增,工作經驗的積累,工資隨之亦呈現遞增的關系,若能在崗位上積累10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月工資的收入水平可達到10190元(平均值)。故此,工作經驗和年限對設計師的職業規劃和發展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將來準備從事設計類工作的學生,必須通過積累工作經驗,并以此增強實踐動手能力,轉化為執行力,方能在在同類競爭者中,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成為設計領域的“香餑餑”。而要做到這一點,在校學生只能通過某種渠道在校內完成學業的同時參與設計領域的實踐鍛煉,方能做到在校期間提前積累設計領域的工作經驗,待到畢業之時已經具備0-2年的工作經驗,就業起點便能高于其他無經驗的應屆畢業生。
五、校企合作的開展形式—以泛亞國際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為例
以上的數據分析說明了一個非常直觀的問題,即在校學生由于教師的授課方式,知識結構,學校的運作及軟硬件限制,無法幫助學生完成在校期間的實踐經驗或工作經驗的積累,因此才造成應屆畢業生由于缺乏實踐經驗而出現的在求職中種種尷尬。因此,筆者基于任職公司及自身崗位的基本要求,經過分析后提出如下的校企合作的開展形式:
六、項目進?!咐寗拥恼n堂教學
地方高校為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可根植于對口企業的合作關系上,引進針對性的設計案例,并根據企業對設計工件的要求以作業的形式或以實踐課程考核的形式派發給學生,并敦促學生根據企業標準完成工件,并由學校教師和企業聯合制定評判標準,以此幫助學生完成在校期間的基層設計類崗位工作經驗積累。但值得注意的是:
項目進校的具體執行人必須由企業員工全程負責,教師共同參與制定考核目標,項目的監管,審核,實踐執教等需由企業技術員或設計師完成。學校教師因知識結構并不具備實踐元素,故可以參與項目,并負責相應理論課程的任教工作。
項目進校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對應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及學分配比植入,即學校應配合企業的案例及實際項目給予相應的學分支持,并出臺相應的考核措施。
七、根據項目的實際完成情況,最終項目產生的價值應歸企業支配。
(一)團隊掛靠—創業孵化的校企雙贏
因為學生的創業能力也是衡量職場生存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為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對有志于投身創業的景觀藝術方向的學生,學校也可以以學生團隊孵化的方式,掛靠合作企業,引進創業項目,幫助學生在校孵化,培養他們對創業和獨立開展社會生產的能力,借此增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的開展方式為:學校提供孵化場地,由企業提供全部或部分用于創業的硬件設備,學校篩選合適的項目團隊進駐孵化器掛靠企業,以公司制的模式承接項目,并完成工件的設計,制作和營銷。由此所產生的利潤按協商進行分配。這樣,既幫助學生積累了創業經驗,增強了認識社會生產的能力,縮短了學生從單純的學子到社會從業及創業人才的轉變時間,也為企業實現了在低廉成本下或0成本下的批量工件處理,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可謂校企雙贏的局面。
(二)師生掛職—師徒制度的實踐平臺
若學校方面因時間,場地,或經費的限制無法實現上述兩項合作方式,可出臺相應的學分置換辦法,將相應實踐課程的學分讓渡給企業,并在合適的時間點安排教師帶隊,師生共進企業進行掛職實踐鍛煉的辦法,將在學校中無法完成的實踐內容移植到公司的操作間或工作室,利用公司已有的成熟技術和硬件支持完成實踐鍛煉。對學生來說,可為日后的職場生涯和職業規劃提供真實的認知,并幫助他們完成工作經驗的在校積累;對教師來說,則可通過掛職鍛煉的形式更新其現有的知識結構,做到課堂上師生,課堂下師徒的雙師型教師,以此達到學校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師資儲備要求,從而實現學校實踐人才培養,樹立特色教育品牌的最終目的。經筆者走訪武漢的幾所獨立或民辦高校后發現,按照學校的學分方案,能對接這一途徑的直接時間點為在校師生的暑期。因在此期間,學校大多會對學生做出暑期社會實踐的要求,并設有相應學分,同時教師也有暑期,因此可以通過教師帶隊的方式,帶領學生進駐合作單位進行項目承接和掛職鍛煉。最終可由企業對教師及學生團隊出具考核依據并給出考核結果,同時教師根據所帶學生團隊的表現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分,以此作為學生暑期實踐的考核依據。
八、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地方高校畢業生在求職時普遍存在缺乏實踐能力,獨立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有效的人際溝通能力。這些能力需在社會大環境下,以真實的工作場合和職場為熏陶,方可積累和培養。但正因為學校作為單純的社會環境,無法滿足學生在日后的職業發展和規劃中所需要的上述能力培養的條件和設施,導致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因能力不足而被淘汰,或就業質量不高。因此,校企合作是一個實現學生在校期間積累就業及創業經驗的綠色通道,具體合作方式,視學校和對口企業的條件,可采取項目進校,企業指導,教師參與,學生創業團隊掛靠等方式展開。此類校企合作不僅可以實現學生畢業之前就能擁有一定的設計實踐能力和經驗,而且也是幫助學校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轉型和企業縮短員工培養時間,以低廉的成本完成工件的設計,是幫助學校樹立特色教育品牌,學生積累從業經驗,企業實現最大化利潤的現實辦法。
參考文獻:
[1] 殷文清. 案例引導式項目教學法在室內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0 (35).
[2] 任健. 高職室內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探討.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 (3).
[3] 梁峰. 關于高校室內設計教學現狀的幾點思考. 科教導刊. 2011 (5)
[4] 劉顯成,匡斌權. 基于遷移頓悟理論的藝術設計教學探討—以景觀設計課程為例. 裝飾. 2011 (9).
[5] 申迎迎. 高校景觀設計教學現狀與改革路徑.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3 (1)
[6] 張仲鳳. 室內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