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生對于寫作依然十分畏懼,論文缺乏思辨說理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寫作教學依然處于低效階段。這主要基于中學寫作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中學寫作教學在語文學科中缺乏獨立地位,中學寫作教學缺乏具有理論依據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基于此,筆者認為無論是傳統的材料作文還是任務驅動型寫作,為改變寫作教學現狀,應該達成幾點共識:培養學生公民意識,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與培養,在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對手意識。
關鍵詞:寫作教學;議論文;思辨性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42-01
議論文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議論”,即解釋、闡述論點的部分。議論文的功能在于說理,在于表達看法和思想。一個人為什么“說理”,說的是什么“理”,怎樣“說理”,取決于他對這個事物的基本看法以及對這個看法的解釋,根本上取決于這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應該說,判斷一篇議論文好壞的基本標準是該文是否具備真實的明確的甚至深刻的思想與分析。
可是,目前議論文寫作中不說理、強詞奪理、說理卻不在理的非理性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的材料作文中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例子+結論”的基本模式。為了避免以往材料作文命題空泛抽象帶來的寫作上宿構、套題的可能性,以及“例子+結論”的缺乏辯論與理性的寫作。2015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做了些變化,也就是現在提及的任務驅動型寫作。
與傳統材料作文相比,任務驅動型寫作顧名思義增加了更加明確的任務導向,比如:“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你就其中某一類人的表現,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得抄襲。”也就是說文章不能脫離材料的具體范疇隨意提煉觀點并展開論述,就一具體問題你必須明確表態是支持還是反對并闡述理由。這就要求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就現實的社會事務,表達具體的態度與意見。按理來說,這樣的一種具體可言的寫作對學生而言一不會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二不會隨意堆砌空洞、抽象、浮夸的文辭。但在筆者執教過程中,依然存在困惑之處。一是部分學生判斷不清材料的爭議點;二是通篇文章就事論事難免過于單一,如果就事論理的話,這個理介入程度如何界定把握。筆者就一道作文題具體談談這兩處困惑。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月4日下午,成都某燃氣集團公司通報處罰公司3名中層工作時間在微信群里搶紅包的行為,每人罰500元。據說這是出差在外的老板想了解員工工作情況,在微信群里發個紅包試探的結果。
公司老板告訴記者,燃氣公司屬特殊行業,為了強調安全責任,前兩天才剛發了上班嚴禁玩手機的處罰通知。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你就其中某一類人的表現,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得抄襲。
不同于傳統的材料作文,這道題目設置了具體情境。一、“某燃氣公司”說明了玩手機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此時上班隨意玩手機將不僅僅是影響個人以及公司工作效益,同時可能引發火災,對公眾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影響,簡言之這是公共領域之事。二、“3名中層在工作時間玩手機”,“中層”本應該是一個企業的核心,上對老板負責,下為員工樹立榜樣。三、關于老板,題目對老板的限定可以窺見出題的嚴謹,“出差在外”,說明老板并沒有在上班時間玩手機,另一方面老板在前兩天剛發通知說明這并非突擊檢查,也非老板一時興起隨意處罰,至少這個處罰有規可依。通過分析材料,我們發現爭議處是老板的方式,即所謂的“釣魚執法”。微信發紅包是時下興起的交流感情的方式,上班玩手機也是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搶個紅包就被罰款那么以后誰還敢搶,看似大家都不玩手機了,但只是畏懼外在高壓法規而非內心對安全的敬畏。同時這樣的高壓容易在公司內部導致老板與員工的信任危機,不利于和諧民主的企業文化的建立。
可是在學生寫作中,筆者卻發現令人匪夷所思的立意:1、手機。文章作者只抓住材料“玩手機”便由此漫談手機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結晶,它的出現到底是好是壞。2、堅定信念,抵制誘惑。文章開頭簡述材料后由此可知“誘惑對人有巨大的吸引力,若沒有足夠堅強的意志信念,便會被吸入其中。”接下來大談生活處處充滿了誘惑,為了抵制誘惑你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文章忽略材料所給的爭議點,自以為是地發掘出以金錢為首的誘惑對個人的弊端。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立意無不反映當下部分學生還未形成基本的思辨能力。
其次,就事論理中的理在文中介入程度如何把捏。筆者認為目前部分學生能做到就事論事,但是就事論理的程度對學生以及教師而言都比較模糊。就這道題目而言,出題者是希望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同類型“釣魚執法”是否合理嗎?還是探討大型公司制定法規缺乏公共參與而是僅憑一己之思腦子發熱隔三差五頒發新規是否合理?筆者不得而知。
雖然2015年全國高考語文卷作文題出現了變化引發了新一輪寫作教學的探討,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學寫作教學的現狀依然令人擔憂。首先、寫作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其次、中學生寫作興趣不濃厚。我們不但沒有通過寫作教學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反而增加了學生的恐懼心理。筆者在微博上曾看到他們寫過令人嘆為觀止的情書,寫過感情充沛的游記,即使是記流水賬也充滿了童趣真情??墒且坏綄懽?,就變成不假思索地確立論點、生搬硬套各種用爛的論據,甚至就一個具體事件表達明確的觀點態度都畏手畏腳打太極。這種現象的產生,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學寫作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如果不是為寫作而寫作,那么相較于文從字順外,筆者更看重的是學生在文章中體現的基于公民意識的批判性思維。筆者認同余黨緒先生所說的寫作教學應該基于培訓學生的公民意識。在大型考試中我們無法考察“情”的層面,因為難辨真偽,所以,對于“理”的考察才是重點,而每一個學生的社會身份即公民,作為公民對公眾事務表達觀點態度應該是一項基本的能力。高中生隨著年歲的增長以及理性思維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獨立思考能力。他們除了關注自身家庭校園生活外,還必不可少地開始接觸社會,思考人生。因此,通過寫作我們力圖考察高中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批判性思考。
第二、中學寫作教學在語文學科中缺乏獨立地位。教材編排附庸于閱讀教學之后,且混亂無序。在筆者教學的過程中就發現,相較于編排相對有條理并且深入研究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缺乏教材支撐。
第三、中學寫作教學缺乏具有理論依據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語文界有很多看似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缺乏為大家所普遍認可的教學模式。中學寫作教學往往依賴師徒相授的工廠作坊式培訓方式或者某個老師靈光一現的某堂精彩的寫作教學課,而缺乏一個序列的統籌安排教學課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高考作文題出現在高一高二寫作教學中。訓練的隨意性導致了寫作教學的無序無效。在筆者看來,寫作教學要力求建立訓練的梯度性。高中三年對于議論文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有所不同,且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有梯度的整體訓練。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高中議論文教學應該達成幾點共識:
一、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寫作是個體與自我、生命、社會的對話,它是個體表達自我與社會保持聯系的基本方式。筆者認為,中學寫作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讓作為公民的學生在作文中對社會的具體事務表達清晰明確的觀點看法。筆者并不否認抽象的命題對學生理性思維訓練的必要性。但是抽象概念帶有不確定性,因此給學生更多可發揮的空間,但是在高考的現實背景下更多學生選擇中規中矩的立意,這顯然與出題的初衷相悖。而目前出現的具體要求的任務驅動型寫作給學生限定了空間,指向性更明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說理的能力。
二、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與培養。中學生應該是最有質疑精神的一撥人,在日常交流中他們也往往愛辯論不服輸,可這樣的一群人由于缺乏理性思維的訓練,在寫作中呈現的卻是對一個觀點不假思索地贊同或者反對,簡單的邏輯形成簡單的模式根本經不起一絲推敲。中學教學可以通過課堂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中學生思辨能力,同時要鼓勵學生閱讀一定量的思辨性文章。
三、在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對手意識。在議論文寫作中,每一個觀點的成立都是有條件的,理性地分析這些條件。同時思考持反對觀點的理由是什么,可以彌補單向思維的漏洞,盡可能做到論述的周密。
總之,加強理性思維的訓練是議論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鐘斌.基于反方立場的自我校準:提升論證的思辨性與周密性的有效策略[J].語文學習 ,2015
[3]余黨緒.寫作即表達,表達即生命[J].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
[4]余黨緒.以公民姿態,就公共事務,做理性表達——基于“公民表達素養”培育的寫作教學[J].語文學習,2013
作者簡介:陳丹寧(1989.03-),女,漢,福建長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