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俊山
摘 要:學生個體在化學學習中存在差異,這是客觀事實。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分層教學理念為指導,依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個性差異,運用活動導學方式來組織復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精確定位活動目標,挖掘學生潛能;精心設計活動方案,拓展學生思維;精準指導活動過程,幫扶不同類別學生;精細評價活動結果,采取有效補救措施,以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化學 復習分層 導學
在新課教學任務完成后,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后續復習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分層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將學生分為A、B、C三類:A類學生為學優生,對化學學科有著濃厚興趣,有較強的鉆研精神;C類學生為學困生,基礎薄弱,學習缺乏主動性,兩類學生同質同組,各確定6人;余下學生為B類,根據班級人數均分小組,異質同組,每組4人。復習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學習成績等差異來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激發興趣、發展智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已有基礎上得到提升,放大復習效果,提高復習效率。
一、活動目標,精確定位
活動目標確定的首要依據是化學課程標準,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必須確保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在教學中有所體現。另外,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具體設計分層復習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獲得新的發展。目標定位是否精確取決于目標本身、實現目標的過程及策略是否得當。如在復習“溶解度曲線”時,教師可根據課標要求來確定教學目標:了解溶解度含義,理解溶解度曲線含義,能從溶解度曲線圖中獲取相關信息,學會運用溶解度曲線解決問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以溫度為前提,100g水為標準,從達到飽和狀態、溶解的溶質質量等角度去理解教學活動目標。對于A類學生,目標定位側重于自主實現熟練運用溶解度曲線解決相關問題;B類學生側重于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運用獲取的信息來解決問題;C類學生側重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從曲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二、活動方案,精心設計
在活動目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好的活動方案是實現目標的有效保證。對于課標中的主要知識點,活動方案要多關注與其他相關知識間的聯系,從不同角度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弄清問題本質、拓展思維寬度、形成知識網絡、提高整合知識的能力。為了達到“溶解度曲線”這一知識點的復習目標,我在設計活動方案時,從不同角度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明確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概念實質,然后從具體數據的溶解度表、有數據的溶解度曲線、無具體數據的溶解度曲線這三個方面,引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例如,從溶解度曲線上獲取某一溫度下溶解度數據,可以引發如下信息:該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比;該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質量的溶質能否完全溶解于一定量的溶劑中,能否形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等。在學生理清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將知識點擴展到兩種或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一下子就豐富起來了,通過自主思考、歸納與整理,知識內容也變得更為清晰:可以通過曲線比較同一溫度下不同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飽和時質量分數的大小、等質量飽和溶液中溶質的多少;可以通過曲線的變化趨勢,知道獲取晶體的方法,比較等質量飽和溶液析出晶體的多少。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C類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教師要從學生易理解的角度入手,避免高大全,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三、活動過程,精準扶貧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活動方案實施過程中存在差別,如何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實現復習效果的最大化,這離不開教師的及時點撥,尤其是C類學生,更離不開教師的幫扶。扶持A類學生提升其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如從微觀角度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能從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組合中了解一般化學反應的規律;能從離子間形成難解離的水、氣體、沉淀等物質的角度來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本質;能從石墨與金剛石的轉化這一事實中理解原子排列方式的改變,這也是某些化學反應的本質,通過具體事例來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其思維能力。B類學生通過小組內的合作與交流,可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在“酸堿鹽”知識復習中,物質間的轉化關系較為復雜,教師應給予B類學生更多思維方法的幫扶。如鹽參與的幾類反應,包括鹽與金屬、酸、堿、鹽之間的反應,教師可讓學生先寫出反應規律,再歸納反應特點。不難發現:這幾類反應中,反應物的類別與生成物的類別是一致的。再如,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成鹽的反應,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如要生成鹽,一般由一種物質提供金屬離子,另一種物質提供酸根離子,而金屬離子可由金屬單質、金屬氧化物、堿、鹽等物質通過發生反應提供,酸根離子則由酸、鹽提供,通過對學生思維方法的不斷訓練,他們取得了較好的復習效果,其能力也得到了較快提升。對C類學生的幫扶更應細化,要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把握,從不同角度讓這類學生熟悉酸堿鹽的性質特點,幫助其構建知識網絡并能夠學會簡單運用,分析解決簡單問題,提升學習信心。復習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物質梳理同一類物質的共性與個性,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在不斷積累中培養其良好的思維習慣。
四、活動評價,精細到人
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復習質量。在不知道學生學習結果的情形下,重復次數與學習結果無關,練、測、評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要及時、準確地收集信息并加以篩選、提煉,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設計出矯正方案。三類學生出錯的原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類學生,他們的錯誤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對學生活動結果的評價,也要因人而異,要客觀、公正地找出問題所在,提出解決辦法,并進行跟蹤訓練,徹底消除錯誤,鞏固復習成果。例如,在復習“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某密閉容器中有X、O2和CO2三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表1所示。
表1
根據表中信息,思考下列問題:
(1)判斷X、CO2、H2O是反應物還是生成物,依據是什么?
(2)判斷O2是反應物還是生成物,依據是什么?
(3)計算表格中待測的數據,計算依據是什么?
(4)不需要計算就能確定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H,依據是什么?
(5)經過計算,X中C、H兩種元素的質量分別為多少?依據是什么?
(6)利用(5)的計算結果會發現:X中C、H兩種元素的質量之和 16g(選填“>”“<”“=”),此結果說明物質X中 氧元素(選填“一定有”“一定沒有”“可能有”)。你還有其他確定物質X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方法嗎?
通過該題的檢測可以獲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反饋信息:學生能否通過物質質量守恒定律判斷出待測數據;能否根據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的變化判斷出反應物和生成物,從而寫出反應表達式并判斷反應類型;能否根據反應中元素守恒思想來確定未知物質的組成。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反饋結果,掌握其學習情況,然后再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達到復習目的。只有對學生做到精細評價,才能真正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縮小復習差距。
在復習中,教師可通過分層推進來促進學生的自然成長,讓學生從原有發展區向可能發展區轉變,不斷超越自我,從而推動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長龍.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毛楊林.重要知識點的多維復習——以氯水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