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瀛新
摘 要:農村普及義務教育后,農民期盼的教育公平已經從入學機會的公平、學校設施的相對均衡轉化為孩子接受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平,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質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探究
廣大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后,學校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農村又從普及義務教育向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提高國民素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離不開智力支撐。而智力的開發關鍵看教育。接受保質保量的教育又成為廣大農民改變貧困面貌,扼制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目前,農民期盼的教育公平已經從入學機會的公平,學校設施建設的相對均衡等,轉化為孩子接受保證質量的教育機會的公平。因此,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質也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教育質量均衡提升。
一、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必要性
1.提高教育質量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只有激發基礎教育的活力,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才能為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持續不斷的能量。只有提升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才能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夯實農村創新驅動的根基,為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貢獻力量。
2.提高教育質量是鞏固“普九”成果的需要
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后,為適齡兒童就近入學提供了保障,但是,在農村部分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甚至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村也存在學生輟學現象,義務教育鞏固率、完成率不高。極少數學生是因家庭變故或疾病而輟學,多數是由于家長和學生認為學校教學質量不高,學了沒有用,升學無望,失去了繼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如果普及之后不能把時間、精力和資源更多地用在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上,就難以鞏固“普九”成果。
3.提高教育質量是均衡發展的需要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只是增大投資,也不只是均衡配置資源,最根本的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相對均衡。走內涵發展之路,實實在在地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題。而農村學校的差距現在最主要的也已成為教育質量的差距。如果不全面提高所有學校的教育質量,同一縣域內、同一學區內的學校,教育質量存在較大差距,就會削弱資源投放的效力。如果學校質量上不去,老百姓豈能真正滿意。
4.提高教育質量是精準扶貧的需要
多年來,在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我們蓋教學樓,購買新設備,擴大辦學規模,使義務教育覆蓋面惠及到每個家庭,但這只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條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把精力用在內涵建設上,把質量作為學校工作的主要任務,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除設施投入不足外,更主要的是教育質量低,因此,要想徹底改變農村教育落后面貌,就應當堅定不移地立足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否則,對農村學校的投入都難以取得實效,精準教育扶貧也難以真正實現。
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學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新時期,要把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具有實踐操作能力作為重要目標貫徹到義務教育深化改革的全過程。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建設作為根本目標,全面提升辦學綜合實力。必須加強他們的觀念轉變,使他們與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相一致,從而始終保持教育理念的時代性、科學性與先進性,使教育質量的提高緊跟時代脈搏,有著正確的方向。
2.強化課程管理
課程是實現學校總體培養目標的載體,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一些農村學校,由于師資仍然比較短缺,一些專業教師得不到補充,一些課程開設不齊,教學質量不高。還有一些學校領導受傳統思想影響較深,對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學習領會不深不透,如“綜合實踐”課、“校本課程”在一些農村學校仍為空白。對此,應挖掘現有學校的一切資源,開足開齊所有課程,要兼顧社會與個人學習發展需求,改變學校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以培養能力為主線,杜絕偏離國家課程標準和課程設置的現象。防止各學段之間出現在學習主題、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和課程設置上的分裂,從而破壞義務教育體系的完整性。
3.提高師資水平
優秀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師資來源、教師結構、教師素質、教師待遇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面臨的突出問題。一要吸引大批優秀學生進入師范院校學習,加大貧困地區、偏遠地區師范招生比例,拓寬師資來源。二要形成與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師職前職后相連接的培訓體系,不斷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水平。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農村師資隊伍。三要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在職稱晉升、生活補助方面給予傾斜,使他們能安心教學、扎根農村教書育人。四要特別關注邊遠地區小規模教學點教師配備的數量與質量問題,加強學區之間教師交流,補齊鄉村師資的短板。
4.改革教育評價手段
針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制訂切合實際的質量評估標準,會使教育質量的評估尺度更切合農村學校教育實際,運用評估手段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依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質量監測辦法結合本地義務教育實際,制訂義務教育監測制度,對每所學校的教育工作適時做出評價,發揮學區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督查指導作用,使評估重心下移,成為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聽診器”。建立包容性評價體系。不僅對中心學校要求質量高,而且要關注薄弱學校,偏遠地方,家庭困難學生的教育水平,殘疾學生的教育水平,使這些學生受教育水平共同提高,取得滿意的教育結果。
參考文獻:
趙慶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