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玲 李永海
摘 要:打造高效課堂是多年來各地教育部門一直致力于追尋的最高境界。教育工作者從不同角度探索能夠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模式,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誰最紅,百家爭鳴哪家強,需要到課堂上去驗證。
關鍵詞:高效課堂;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2015年3月,我有幸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吉林省2015年農村教學校長校本研修的培訓,9月又隨隊到吉林琿春四中、實驗小學、延邊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關于高效課堂的學習考察,其間我聆聽了30多位專家、學者的講座,參觀、考察了多所著名學校,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大多與高效課堂、分組合作、導學案有關,高效課堂的核心都與“合作探究,分作討論”有關,幾乎無一例外都提到了“合作、分組”這一詞語。校長在介紹自己的辦學經驗時,或者是辦學理念、或者是辦學模式、或者是辦學思想,不論詞語如何變換,其核心詞體現的都是“合作、分組”“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一種現象。為此,我欣喜過,感動過,也思考過。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何謂“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于它的含義,“大家”之言很多,個人的理解不同,含義也不盡相同,闡述也不相同。筆者認為:“自主學習”體現的恰恰是“先學后教”,不僅僅是簡單地把“教學”一詞位置調換,而是根據其對教學理念的理解把“教”與“學”重新定位。
“先學”就是教師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設置學習目標、自學指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揭示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問題,享受體驗問題的解決。
“后教”就是教師在學生建構,積極參與,得以先學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預測、梳理學生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目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
“合作探究”要求學生課上課下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導學案的編制
1.傳統教案要不要了。現在大的教育環境下,我們傳統的教案處在什么位置,如果要,與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相適應,如果不要,很多老師已經習慣了傳統教案的編制,一時難以更改,并且傳統教案也有其他形式的教案難以替代的寶貴東西。但上級檢查教案時要求使用導學案,這就給學校領導在指導教學時出了一個大難題。
2.如何編制導學案。現在看到的導學案大多是以習題出現的,其實導學案要有導有學,關鍵是“導”,只有“導”得到位才能“學”得到位。“導”要有概念理論的導,有解題思路的“導”,有解決問題的“導”,“學”題要分層,量要適中,測要及時。只有在“導”的引導下才能學得順暢,學有所依。
三、分組的探討
1.“合作學習”的主旨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學習來完成。這里有兩個擔心:(1)學生是否會去發現問題,是否能夠發現有效的問題?(2)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否真正達到了合作?那種表面上熱熱鬧鬧的合作的價值到底有多少?筆者聽了許多名校名教師的課,也參評了許多課,無一例外都有合作學習這一環節。通過現場觀察發現,能夠真正進行合作學習,發現、解決有價值的問題的實在不多。大多數都是形式上的合作,不能真正達到預設的初衷。
2.如何分組:好的合作學習要求有一個好的組合,我們不妨嘗試從以下方面來進行。(1)性格方面:組內成員性格不同,既要有性格外向,敢說敢做樂于助人的,又要有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的。(2)學習方面:組內成員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要有梯度,編排時最好按照蛇形排列的方式選組內成員。(3)性別方面:組內成員要男女適當,不要出現“一邊倒”的現象。(4)人際關系方面:組內成員最好平時關系較好,這樣交流起來易于溝通。
四、建議
1.不要盲目跟進。現如今,全國各地的教師都紛紛奔赴“抗日前線”,他們去時躊躇滿志,回來時衣缽滿滿,利用自己所學、所聽、所觀、所感,在自己的學校開始了一場“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不顧校情,強力推進。提到“高效課堂模式”就是“山東模式”,杜郎口也好,琿春也罷,他們的教學模式只適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單就“模式”一詞本身就不符合新課程理念,“教無定法、學無常法”,怎能有什么模式存在呢?任何一個理念,一種模式的引進,如果不顧本校實際盲目引進,不但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時還會導致教育思想的混亂。
2.打造高效課堂是對的,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但“自主學習、先學后教”的前提是“學”,沒有“學”,談什么都是空的,這種模式只適合極少數的學生,他們能夠自學,要求自學,習慣自學,善于自學,對于大多數學生是不可取的,因為他們沒有這種能力,這樣做只會因噎廢食。大多數學校還要慎重引進,當務之急不是引進什么模式,而是如何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只有他們“想”學、“真”學,一切才有可能,這是打造高效課堂唯一的前提。所以,我們目前最主要的不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法,而是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動性。
參考文獻:
高穎.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學園,2013(3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