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雨
摘 要:初中義務教育階段要求每一位初中生學習基礎歷史知識,歷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傳授相關歷史知識,促進學生思考歷史在現代的意義,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等。由于歷史教學中存有很多問題,導致教學目的不能全面實現,一些學生對待歷史的態度不端正并且提不起興趣,對此對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以及改進方法進行分析研究,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改進方法
一、學習初中歷史的意義
初中諸多課程中,歷史是必學課程之一,初中生有必要理解歷史涉及的各方面內容。首先,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每一個受教育的學生都有必要了解歷史,并記住歷史的一切,所以,在初級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開展歷史教學工作,為的是讓每一個學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有易,讓他們了解歷史上無數的風云人物為了我們的今天做出了多少貢獻,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從古代至現代人們的聰明才智,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引導初中生在成長階段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而對世界歷史文化的教育,為的是讓學生了解世界歷史中各國的格局是如何發生變化的,掌握世界的發展規律。其次,通過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生發現很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優秀傳統美德。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總不可能順順利利,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深刻體會歷史上無數偉人創造豐功偉績的不易,給學生帶來強大的心靈震撼,從而讓他們從心里產生神圣的敬畏感,并進一步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內在品質。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分析
1.教學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過于傳統、缺乏創新
即使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師缺乏對新方法的研究,即使是有新方法也不懂得如何操作,還是一貫采用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法,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是否能充分吸收課堂內容,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導致老師無法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無法真正學到知識。
2.學生的自主性得不到教師的重視,教學條件和背景薄弱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果在課堂上把大部分時間用于講解,學生也只是圍繞著老師講的內容進行學習,學生本身存有的問題也就不會從老師那得到反饋,這種教學方法完全不符合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導致他們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初中歷史一直都被認為是副科,首先,學生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后,對歷史的學習效率會大打折扣,覺得只需要背背重點知識能應付考試就行。其次,學校對歷史的看法也是覺得沒有語、英、數重要,也不會提供好的師資力量。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容易影響老師和學生對待歷史的態度,覺得可有可無,這樣的認識也導致了歷史教學的質量不高。
三、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進方法
1.應該對歷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現在大多數的上課工具都是多媒體,這樣的先進工具需要歷史教師高效運用,教師可以通過將查閱的資料和圖片加到課題的相關內容中,還可以與視頻相互結合進行專題講解,這樣的方式可以改善課堂的學習氛圍,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中華民族時代文明時,教師在做課堂講義之前可以借助網上資源選取有吸引力以及學生能吸收的紀錄片、圖片,學生通過結合之前對文章內容的抽象認識,從而得到更加直觀的認識。
2.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添課堂活躍氣氛
教育需要通過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老師主要是引導作用,而學生才是真正教育的主體對象,老師應該加強對這一點的認識,從而改進課堂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老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并明確學習目標,讓他們對此進行自主摸索和學習。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每一個小組經過最終合作學習得出答案,然后教師組織各小組之間交流,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學習自主性。
3.學習應該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歷史教學的重視度
學校的領導有義務給每一個初中生科學合理的教學條件,給予學生專業的教學師資,同時,教師在執行歷史教學任務時,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水準,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進行歷史教學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老師應該解決歷史現狀問題,提出新的改進方法,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林晗.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2(9).
[2]顧云.強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
[3]楊書林.淺析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J].科學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