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革燕
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學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基礎的化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化學的學習離不開大量的實驗,是一門典型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因此,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為日后長遠的學習打下基礎。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進行實踐,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地位與作用逐漸顯現出來。根據多年化學教學經驗,著重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進行摸索,以闡述“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為基礎,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效果進行探索。
關鍵詞:學案導學;初中化學;學習能力;自習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是自新課改以來開始的,時至今日,其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也暴露出來,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探究,做一些“揚棄”處理,才能繼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發揮作用。在化學教學中,教學生如何“學”比教學生記住概念、公式更為重要,利用學案引導學生預習并發現問題,并以此為指導的教學模式對化學教學意義重大。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1.概念的界定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指將學案的指導作用運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將每節課的重難點內容整理成學案,發放給學生。學生根據教師整理的學案提前進行課程預習,在預習中發現問題,并在上課時帶著問題聽講,教師也要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重點地進行講解。在課后,學生以學案為載體,進行課后的學習歸納并復習,教師根據學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修改完善學案。采用“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不僅要將概念性的知識教授給學生,而且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教學流程
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它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具體教學流程有以下幾步:(1)“學案整理”,教學中使用的“學案”需要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整理制訂,學案與教案相似,但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理解;(2)發放給學生進行預習,學生依據學案中列舉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通過看書、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預習,并在預習中發現問題;(3)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4)學生與教師依據學案,分別進行學習后與教后的反思。
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運用效果反思
1.“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優勢
(1)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運用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往化學教學中,側重于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內容,在課下通過大量習題進行復習。通過“學案”引導學生,學生在上課前能夠對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路,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對化學進行理解,逐漸發現其中的樂趣。另外,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知識,而非教師硬性的灌輸。當學生的預習能夠解決教師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時,往往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自信心就是確立興趣的關鍵步驟,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會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走得更遠。
(3)形成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教材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課堂學習中就能“有話可說”,與教師進行問題的交流與討論。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充分交流能夠打破課堂沉默,教師也可通過簡單提問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習狀態以及學習側重點進行估量。
2.“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1)“學案導學”中“學案”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實踐中,教師能力的不同,學案的質量往往也參差不齊。(2)學生對于“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認知有一定的過程,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的引導,導致預習效果不佳。(3)教師在“學案”設計中需要加入一些習題,而教師總是難以把握習題的量,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總喜歡盡量多地增加習題,實際上題目的設定要有足夠的層次性,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在精不在多。
“學案導學”教學在運用過程中,“學案”是關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中心。教師在設計“學案”的過程中要綜合各方因素,讓一份學案適用全班學生,重視學案的層次性,這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要教會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春龍.化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調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2,3(11):26.
[2]張蓓.利用學案導學功能,優化課堂教學環節[J].科學教育,2012,2(7):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