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婷
摘 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影響下,教學強調增強學生的互動性,提升他們的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闡述了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教學的幾點舉措。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教育;創新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以高效性、開放性、及時性以及綜合性等優勢進入課堂,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更新了教育手段,革新了教學內容。因此如何實現教育信息化成為各個學校提升教育成果的重要舉措。
一、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發展趨勢
首先,從時代發展的趨勢方面來分析,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并且信息技術正逐步滲透在各行各業中,包括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正面臨著新的發展契機。其次,從教育實踐要求上看,推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促進教育教學方式轉變、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我們當前發展教育的重要目標。此外,我國教育部當前正努力推進高效課堂建設,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如何在信息化條件下,進一步深化高效課堂,如何借助技術進一步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自主、合作、探究更易實現,這還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和實踐。
二、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應用
本文主要研究在信息化條件下,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力求將合作、自主學習方式變為現實。其理論研究的依據主要包括以下三點:(1)建構主義理論。(2)布魯納的“發現教學”理論。(3)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理論。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課題早有存在,并且在理論搭建以及實踐教學中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果。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校都在探索翻轉課堂。筆者認為,此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在于兩方面,一是研究如何利用同步課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二是最大化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是因為,信息技術具有深刻影響力,無論在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或者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強大的優勢。其優勢表現在:(1)通過研究信息化條件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基本模式,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推動高效課堂建設向高水平方向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途徑,推動城鄉教育、校際教育的均衡化發展。(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4)通過對此課題研究,樹立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并養成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自己成績的好習慣,及提高學習質量,發展興趣特長;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其養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方向
在國家的大力推行下,數字化教育走進了我國的教學課堂,并逐漸成為一種變革趨勢和發展方向。為了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學校應該從管理上、教學方式上做出改變,并著力打造基礎設施,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以及優質資源分享的局面,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努力創新教學,大膽實踐,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講為主”已經成為過去式。
1.實現個性課堂
徹底顛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由學生自主學習,并努力發現問題,并由教師引導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教育體制的翻轉。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為“輔佐者”。
自主課堂的實現,還需要有完備的課前準備。在課前,教師應讓學生要通讀提綱,并能根據自己知識實際的掌握情況,分配好學習時間以及學習方式,并自主完成知識的學習。此外,對于那些優等生,教師還可以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要注意的是,要注意課后總結,利用上課實錄、微課等進行知識回顧,力求將知識掌握扎實。
2.實現互動高效課堂
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合作,互相探討,總結出最優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教師的角色就像是一位導演,并引導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學習中來,只有大家一起積極參與,與同伴一起分享交流展示,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課堂的高校進行,利用平板電腦和云平臺等工具,能夠實時匯總分析,及時反饋學情。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交給學生課后自學理解,把課堂時間節約出來,主攻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著力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使教學定位更精準,課堂容量更豐富,課堂效率更高效。
促進觀念改變、加強信息技術建設和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是未來教育的宏觀發展方向。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普及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技術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有力推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教育要與時俱進,也要講求效率,當課堂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必定將推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莊夏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教學[J].學園,2014(1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