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祥祥
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關鍵階段,因此,作為一線的科學教師,要遵守“以生為中心”基本原則,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促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思維。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陣地,因此,要整合科學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注重學生思維發展,促使學生的整個素養得到提高。
關鍵詞:思維發展;教學設計;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師要認真對待“教學設計”這一環節,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的任務不再是片面完成知識傳授,而是要注重學生思維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究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學生的整合科學素養得到提高。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析優化教學設計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必要性,且探究了優化科學教學設計,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以及作業評價三個方面著手。
一、優化教學設計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必要性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理念和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個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較為簡單,且該階段是學生發展思維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期,認真研讀教材,精心做好教學設計,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結合教學實際,需要整合教學資源,運用各種教學輔助工具,如,多媒體課件、網絡專題以及教具等,教學設計時更是要遵守“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立足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自身特色,滿足學生內心需求的教學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二、優化科學教學設計的方式方法
1.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為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它對課堂具有導向性、控制性、鼓勵性和評價性。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都較為注重教學目標的“導向性”,而忽視教學目標的“控制性”“鼓勵性”和“評價性”(下面簡稱“三性”)。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小學階段學生的特性決定,“三性”不僅不能忽視,且要將“三性”與“導向性”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優化教學目標,才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全方面發展。教學目標不具有“控制性”,就意味著課堂教學不具有控制性,必定會使課堂教學組織陷入無序的狀況中;教學目標不具有“激勵性”,不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導致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學目標不具有“評價性”,不利于驗證學生掌握情況,把握課堂教學情況。以《尋找有生命的物體》(三年級上冊)一課為例,傳統的教學目標設置一般都是圍繞教學內容分為:
知識目標:讓學生認知具有生命物體的特征,掌握識別生物的標準。
過程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完成“探究”過程。
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本節內容,增強對自然界的熱愛。
優化教學目標,不僅要有知識目標、過程目標和情感目標,還應該有控制目標、激勵目標以及評價目標。
控制目標:把握課堂探究活動的流暢性和節奏感,避免課程探究雜亂無序。
激勵目標:肯定學生的行為,表揚學生的表現,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評價目標:課堂整體基調教師滿意度較高,學生對于知識與教師的滿意度較高。
通過對比兩個教學目標后發現,優化后的教學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突出學科的限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學習行為更具有針對性,興趣高漲,整個課堂井然有序、生動有趣,學生的探究思維得到鍛煉和發展。
2.優化教學過程
科學學科具有直觀性、生活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探究活動”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力求具有生活性,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和陌生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過程中。優化教學過程,筆者較多的是采用展示豐富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從學生層面開展科學探究等方式進行。
多維展示教學內容:教材設計的內容非常有限,僅僅依靠教材內容施教,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會讓學生覺得內容零散。教師可以通過實驗、網絡圖片和實物教具等豐富教學內容,從而優化課堂的教學過程。如,在學習《校園里的植物》(三年級上冊)時,筆者將課前制作的課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看到許多植物圖片,在視覺上先給予學生沖擊,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將科教片的一段或者一部分播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眼睛觀察,明白植物的不同之處。通過這樣的展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完成不同植物之間的對比,使學生明白植物之間的不同和相同之處,然后帶領學生在校園中實地觀察,整個過程中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還會促使學生養成分析、概括、觀察的良好習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創設生活情境模式:小學科學學科涉及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做到“課堂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和距離感,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學生更熱愛生活。如,教學《常見的材料》(三年級上冊)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日常運用的實物拿到課堂上,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安排一個成員,將自己小組的實物進行簡單的講述,而且要指出該物體的材料。對于有異議的實物,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探究,讓學生明確事物的性質,從而完成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意義,促使學生的合作探究思維得到發展。
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就要為學生創造動手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完成教學目標,促使學生的探究思維和創新思維得到培養和發展。如,在學習《土壤里有什么》(三年級下冊)時,教師可以將課堂移到學校的操場上,將學生分為任務不同的幾個小組:有負責搜索土壤中的植物、有負責搜索土壤中的動物,而且要求各個小組對發現的生物特點進行觀察和記錄,最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將小組的成果匯報一下。整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夠放任,而是要及時引導,促使探究活動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3.優化作業評價
小學科學的作業與小學語文、數學等課程有許多不同,典型的特點就是立足學生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將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促使學生完成知識內化,更要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優化作業評價,具體來講就是:堅持多元化和個性化,肯定學生的獨特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閃光點,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作業設計時,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且這個問題需要運用課堂教學知識加以解決,但又不能夠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需要學生進行分析探究,這樣以來學生作業的過程,就是自身思維的發展過程。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片面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不僅不利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還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注重優化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作業評價,促使課堂教學設計得到優化,不僅能夠保護學生的思維個性,保護學生的閃光點,還能夠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禹卿.為小學《科學》課程設計效果良好的實驗[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
[2]孟令紅,石新妹.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
[3]羅吉倫.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