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竹芬 劉耀書
摘 要: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培養服務于社會需求、服務于經濟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的。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師資補充的主要力量,其培養體系的建設必須同教育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高師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建構批判性思維,提高教師職業素質,促進教育事業發展。高師歷史教學批判性思維構建的對策如下:注重有效提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注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注重綜合技能的開發,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建構,鼓勵多元與發散;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師;歷史教學;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218-02
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培養服務于社會需求、服務于經濟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的。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作為師資補充的主要力量,其培養體系的建設必須同教育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培養批判性思維的主體是教師,這對高師教師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批判性思維的品質。
“批判的”一詞源于希臘文,意思是辨別力、洞察力、判斷力,引申為敏銳、精明的意思[1]2。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在思維活動中“善于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確地檢查思維過程的智力品質”[2]528,即基于事實進行合乎邏輯推理論證的思維。“歷史批判性是批判性思維運用于歷史學習的一種過程和能力的體現。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促進作用下,根據歷史事實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大腦的認知加工,對歷史事實、觀點、規律等做出正誤判斷并形成自我意識與自我認知的活動。”[3]35-36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只有教師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一、高師歷史教學批判性思維構建的必要性
(一)構建歷史批判性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師歷史教學把學生歷史認知和學會質疑作為學會學習的前提,歷史教育的進步來自對事實的澄清。知識經濟時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維”的時代,它是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培養學生的探索、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加迫切和重要。歷史學科的獨有特質對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供了廣闊平臺。歷史學的教學目標不是使學生獲得簡單的歷史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以史為鑒的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構建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構建歷史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歷史批判性思維的構建是建立在對舊有思想或事物的批判基礎之上的。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基礎與前提,學會批判性思維和培養創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批判性思維的構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構建歷史批判性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高師歷史教學是把求真、求實放在第一位,“批判性思維需要對事實和論證訴諸冷靜的邏輯分析和推理而不是情感心理”[4]8。高師歷史教師盡可能教會學生系統的方法即對歷史事件、歷史結論等材料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歷史思維是一種從全方位考察社會歷史問題的思維,它是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整體思維”[5]83。構建歷史批判性思維,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高師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
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全面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高師歷史教學責無旁貸的責任。而目前高師歷史教學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歷史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是對既成事實的重新審視。長期以來教師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呈現給學生基礎的歷史知識上讓學生閱讀教材,反復記憶。缺乏思維批判性的人,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容易受現有歷史結論或觀點的影響,遇到新問題常常不知所措。
(二)學生缺乏綜合技能
目前,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歷史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學歷教育特征突出。高師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基地,是培養中學教師的平臺,因此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歷史基礎知識,還要給人以人格的熏陶,不要按學科專業教學的模式來培養教師,忽視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綜合技能培養。
(三)學生缺乏質疑精神
高師歷史教學是通過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為學生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要獲得真理并不是靠生吞活剝權威告訴我們的東西,而是要靠批判它們……它們必須是靠批判的思維來獲得的。”[6]186目前我們在教學中缺乏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
三、高師歷史教學批判性思維構建的對策
高師歷史課堂與教學本身的特點為培養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提供了載體,歷史學因其綜合性、人文性等特點,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面有其特有的優勢。歷史批判性思維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核心,構建學生的歷史批判性思維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有效提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高師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提出好的問題,教師的提問沒有固定標準及現成答案,通過提問,暴露學生思維中的錯誤,使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偏頗有所認識并促使學生在拋棄錯誤的過程中逐步接近正確的合理的結果。教師通過“問題指引”使學生能夠充分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通過獨立思考激發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二)注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高師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前提。培養學生對否定的自信和樂觀,教師應當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教育環境,以學生為本,營造寬松的環境。歷史學習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學科領域,根據歷史學科的性質,歷史教育的重心應以塑造學生人格為中心,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以小組合作形式為主的合作教學模式意在通過組織學生一起學習從而優化自己及他人的學習效果。”[7]10合作學習方式應用在批判思維培養中的優勢在于它提供了認知和元認知的發生情景。學生間的交流與協作促成了不同觀點與結論之間的碰撞,促進了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傳授知識不是歷史教學的全部,一節成功的歷史課,其關鍵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與潛能,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主題精神。
(三)注重綜合技能的開發,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技能必須經過訓練才能獲得。歷史教師應該經常了解史學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站在歷史學科和史學專著的高度來研究教材,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旁征博引,才能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只有對信息進行審視,才能自覺抵制各種消極思想的影響,增強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注重綜合技能的開發,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四)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建構,鼓勵多元與發散
學校教育強調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能夠自主判斷并處理信息的公民。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多元與發散,通過內化的思維系統去篩選、重組各種信息,解釋、設計歷史概念和現象,讓學生進行獨立的判斷與選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增加教學的批判性,使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被思維定式所困惑。
(五)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人類的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它不是最終的答案,更不是終極真理,而是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被新知識和新理論所超越、所取代。”[8]26教師應教會學生用批判的眼光與思維探求歷史的真相,收集歷史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結語
總之,高師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建構批判性思維,培養高師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是社會發展、教學改革、學生自身發展所必需的,對培養現代公民和提高公民素質有重要作用。歷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力的提高、社會的穩定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都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朱智賢,林崇德.朱智賢全集·思維與發展心理學:第五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馮青來.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養成[J].基礎教育,2009(2).
[4]劉立新.歷史教學應提倡批判性思維[J].歷史教學,2008(11).
[5]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7]陳文峰.芻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0(2).
[8]高文,徐斌艷,吳剛,編.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