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伊娜
摘 要:兒童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只有讓生活走進兒童,讓品德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在教學時,我們應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選取貼近學生的生活事件,使品德課堂鮮活,充滿吸引力。
關鍵詞:生活事件;生本課堂;品德培養
贊科夫說:“兒童生活在一個具有無限多樣化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現象的世界里。”“生活”既是本課程目的的歸宿,同樣也是本課程據此進行的過程和手段。因此,品德課堂所呈現的其實是一個師生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但教科書畢竟是靜止的,與兒童豐富多彩的生活相比較要遜色得多,要使學生滿腔熱情地參與品德課堂中的各種活動,心靈深處的琴弦得以撥動,關鍵在于這“源頭活水”。這“源頭活水”從何而來?那應該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因此,“生活事件”巧妙地把課堂負載的世界與兒童生活的世界打通,讓生活走進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
一、鎖定生活,豐富“事件”
教材引領著兒童進入生活,是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還是會碰到一些實際問題,比如,課時教學的容量太多,有的教學內容不適合本地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處理呢?在具體操作中,品德課程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活用教科書,巧設“生活”。在兒童的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根據本地區兒童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需要的生活事件作為范例,并進行必要的重組和調整,使給定的課程內容不斷轉化為適合自己的課程,適合“生活”的課程。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交通連四方”一課時,教師出示了寧波中山路上的地鐵施工照片,讓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其實,學生每天上下學時都會路過多個地鐵施工點,對此并不陌生。然后,老師又出示地鐵一號線的實景照片,感受舒適的乘車環境,想象地鐵對我們未來生活的影響。在老師的層層引領下,在地鐵這一生活事件的啟發下,學生說到我們身邊的杭州灣大橋、四通八達的高架橋,深切地感受到了寧波這幾年交通的飛速發展。運用照片、視頻等多媒體的技術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學生實實在在地看到、聽到不易直接接觸的事物。只有來源于自己身邊的生活事件才能讓他們對本課的學習更加感興趣,在此基礎上體驗交通條件的改善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二、關注細節,豐滿“事件”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生活。我們所使用的教材內容很多是學生生活的縮影,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的教學資源,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選擇合適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關注生活事件中的細節。
在教學五上“小心電‘老虎”一課前,班級中一淘氣男生下課時將教室走廊上的插座面板踢碎了,露出了裸露的電線,班主任趕緊在插座周圍豎了一塊“禁止靠近”的牌子,并聯系維修工人進行修理。上課時,老師將這個剛發生的鮮活事件拿到了課堂上,詢問學生為什么要禁止大家靠近,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對這一事件的分析談論中認識到電是很危險的。這一生活事件的引入比起老師單純地說“電很危險,我們要小心用電”要有效得多。接著,老師圍繞著這一事件繼續發問:生活中類似這位同學的不安全用電的行為,你還知道有哪些嗎?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設置了“火眼金睛找茬”這一環節:老師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一部分生活場景,在這些生活場景中,許多學生有錯誤的用電行為,如一個接線板上接了許多插頭、用電水壺時人不在身邊……看著這一幅幅畫面,老師趁機進行價值引導:你找到了哪些錯誤的用電行為?正確的應該是怎樣的?然后老師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你有過類似的行為嗎?當時的情況怎樣,你是如何做的,你有怎樣的感受?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該如何正確使用電,為自己的成長護航。
三、延伸生活,豐厚“事件”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能把教學的起點和重點都集中在課堂上。社區、公園、超市……游戲時、參觀中、活動后……都可能蘊含著教育的契機和因素,都可以是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三上“今天我當家”前,老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當一次家,并請學生和家長寫下本次活動的體會。一周以后,當學習這一課時,學生紛紛在課堂上說道:“通過當家活動,我感受到平時父母是多么辛勞。媽媽為了讓我們一家人吃得更好,經常走很遠的路去菜場買新鮮的菜。”“一天的家務做好后,我感覺像跑了400米的長跑一樣,真累啊!想到他們每天還要辛苦工作,真是不容易。”家長的反饋表中也紛紛夸贊:通過這次活動,孩子似乎懂事多了,放學回到家,也能比較主動地幫助我們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買東西時也會互相比較價錢。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很重要,但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也很重要。
正是在這樣富含生活性的情境下,通過“今天我當家”這一生活事件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相連接,和學生的每個家庭成員聯系起來,讓學生從內心體會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學會了為家庭分憂,幫助學生獲得了生活體驗,形成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生活有多大,德育的外延就有多大,唯一不變的是道德教育必須依存于兒童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出發,使品德課堂回歸生活的本真。通過選取生活事件,讓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和感悟,從而打造高效的生本課堂,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讓他們擁有完美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吳維屏.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
[2]陸建南.品德教學中生活事件運用的誤區與對策[J].小學德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