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林森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少老師都會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對于中學生學習物理也是一樣,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的確是使學生學好物理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物理教學;興趣教學;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中學物理的教學手段之一,要使學生學好物理這一學科,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物理知識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所以,物理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對物理操作興趣濃的特點,切實落實教材安排的科學探究實驗,使學生經歷物理規律的再創造活動,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從興趣中提高。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育者,必須深刻明白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讓學習充滿興趣,才會使學習動力源源不斷,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效率才能提高。本文筆者根據教學經驗,對初中物理興趣教學作簡要探討。
一、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學問,而在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用豐富的教學內容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巧設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意識,我往往從他們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抓住學生情緒高昂的有利時機,根據教材所講內容,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牛頓第一定律》一節時,我給同學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吹牛大王歷險記》中的主人公說過,如果讓他乘坐一個熱氣球升上天空,他則利用地球自轉,免費到世界各地旅游。同學們,你們認為他是在吹牛嗎?這時學生的興趣已經高漲起來了,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又如在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一節時,我給大家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掛上一個鐵球,將鐵球拉至一學生頭頂處,在學生抬頭觀看之時,將鐵球松開,擺回來的球卻沒有碰到該生的頭。這樣的驚險場面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用“形而上學”來形容傳統教育雖然不夠貼切,但它確實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研究問題成為教師的專利,回答問題則變成學生的責任,學生完全失去了主導地位。而一些教師嘗試采用“啟發式”教學,但由于無法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最終“啟發式”變成了“半注入式”。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最實質的改變就是確立了學生的主導地位,學生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同時,曾被人們忽略的“興趣教學”被提上日程,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不斷反思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學生由學“被動”向“主動”的轉變的根本在于教師的引導。
教師的態度、行為往往是學生的態度、行為先導,為了影響學生向良性發展,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首先,積極配合新課程的實施,認真學習新課程精神及其具體要求,快速轉變自己的理念。其次,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結構,以此為基點充實自己的教學理論。再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初中物理教材雖是權威學者所編,但里面一些觀點仍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完全可以去開拓,發展。物理與生活十分貼近,教師可以對一時無法理解的問題質疑,從而培養自己對知識和生活的興趣,并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什么樣的老師教什么樣的學生”,雖然這句話有些主觀,但并非全無道理。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廣泛收集物理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談話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中解脫出來,進行自主式、研究性學習,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1)做有趣味性的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趣的演示實驗,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還可以是學生通過觀察物理現象,分析、概括、推理、總結、把握物理概念、規律,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大氣的壓強”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拿一個透明的裝滿水的玻璃杯,蓋上硬紙片,先問學生,若將之倒置過來,并放開壓住紙片的手,水會灑出來嗎?紙片會掉下來嗎?然后在實際演示,這樣學生會感到很驚奇,追問為什么水不會灑下?教師這時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得出大氣壓強的存在,學生豁然開朗。
(2)舉熟悉的例子激趣。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比較熟悉的例子,不僅能使實踐與知識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又能使書本知識更現實化,從而促進學生由視而不知到視而求知的轉化。例如:我上“慣性現象”這一節課時,我舉例當你乘坐汽車的時候,汽車突然發動時,你會怎樣?當司機急剎車的時候,你又會怎么樣?這是學生經常碰到的慣性現象,卻說不出其中的道理,學生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追求新知識的強烈欲望。
(3)利用小制作來激趣。課前準備好一些簡易的,能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小制作,是充實教學內容的體現,又是補充物理知識的說明不夠充分的保障,因此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多動腦、尋求多途徑,勇于發明創造的興趣。如上“光的直線傳播”一節,完成光的直線傳播部分內容后,教師可出示制作的針孔照相機:兩個可套在一起的硬紙筒,外筒前可蒙一片黑紙,紙上穿一個小孔,內筒一端蒙上半透明的塑料薄膜,讓小孔對著教室外的明亮物體,就會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室外物體倒立的像,前后拉動內筒,便能看到大小明亮程度變化的像,激發了學生追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能用光直線傳播解釋嗎?學生便活躍起來了。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調查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教學“物體的浮沉條件”時,我首先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討論“雞蛋放入水里是沉入水底還是浮出水面”這個問題,學生討論得很熱烈,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整個課堂氣氛濃厚。為了得到這個問題的結果,我利用多媒體實物展臺做演示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實驗過程如下:把一只生雞蛋投入水杯中,雞蛋沉入水底;再把這只雞蛋投入到濃鹽水中,雞蛋卻浮在了水面上。通過投影儀,學生在大屏幕上真切地看到了實驗的過程與結果,都感到異常驚奇與興奮,原來雞蛋在不同性質的水里有不同的反應,真是超乎自己的想象。演示實驗營造出了學生參與探究的熱烈氣氛,借此機會,我引導學生用橡皮泥、塑料小球、金屬球、水、鹽、彈簧秤等器材自己動手做實驗,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在如此熱烈氣氛的感染下,每個學生都大膽參與,自主思考,分組討論物體浮沉的原因并思考存在的內在關系,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引導,也可以通過播放實驗錄像加深學生印象,引導學生探究并揭開謎底,使學生完成猜想—觀察—思考—探究—收獲的思維過程,為自己的探究結果被老師、同學認可而倍感自豪。本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問題更加直觀、易懂,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氣氛活躍,形成了師生互動的學習高潮,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興趣才是學生終身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才是學生終身學習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為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探索精神和良好思維品質的養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