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欽 高長華
摘 要:針對目前技工院校英語課堂教學和學生英語學習現狀,為最大化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本文提出應實施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式分層教學法,并通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互助能力,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水平得以提升。
關鍵詞:技工院校 英語課堂 小組合作 分層教學
隨著近年來職教改革的不斷推進,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不僅有了改進的目標、方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項目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在技工院校英語課堂的應用和推廣,同時,要求英語教學內容、方式要和技工院校學生的專業方向和職場崗位環境相融合,極大提高了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而,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一直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研究投入、師資培訓等重視程度遠不如專業課,對英語教育教學的改革及改革后的推動力度也不及專業課。如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不多,模式改革的實際應用和實踐探索跟進不力。
一、技工院校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技工院校學生普遍英語知識基礎薄弱
技工院校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給英語課堂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同一個班級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英語水平跟重點中學的高中生一樣,而有的學生連初一的英語水平都達不到,教師授課經常會遇到因學生英語基礎差而使備好的教學內容無法推進,或是教學內容太過基礎簡單,使得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對授課內容失去興趣,無心聽課。
2.課堂教學和授課內容都是“大鍋制”
雖然大多數教師會根據班級整體的英語能力水平進行備課和授課,對班級之間的教學難易度會有所區分和側重。例如對統一單元的知識點有的班級講解的深入一點,拓展內容多一點,有的班級則采取以基礎內容為主的教學任務。但對于單個班級的課堂教學則沒有按照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差別化教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作業布置和評價考核標準等都是一樣的。
3.教學方法陳舊
隨著科技的進步,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單一,同時掌握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方式也發生著變化。如在知識獲取途徑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知識和學習資源;在學習的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通過查找資料自學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達成知識的掌握和積累。
但是,目前不少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仍采用教師傳授、學生記錄、作業反饋的教學模式。教師直接將“嚼碎”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不僅思考的少,而且知識的掌握過程沒有交叉,整個學習過程所呈現出的是學生作為單獨個體接受知識,與教師間是一對一地進行知識獲取和反饋,沒有學習思想交流的氛圍和環境。
然而,在國外職教發達國家所提倡的通用素質能力中,合作學習、交流溝通不僅被列為一項很重要的職業素質能力、作為職業資格和技能考試的內容,而且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必要手段和要求。
二、理論基礎
1.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以因材施教理論、掌握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及最近發展區理論等為其理論基礎。是指立在對學生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差異性充分認識和分析的基礎上,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要求、內容、方式方法及評價體系并實施教學,以充分挖掘各層次學生潛在的能力空間,實現分層教學組織下的教學效果最大化。
這是一種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和獨特性而實施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主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其編入不同的層次進行差別性教學指導。對分層教學的分類,按照呈現形式不同,分為分層分班教學、走班分層教學和班內分層教學;按照呈現程度不同,分為顯性分層教學和隱形分層教學。
2.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又稱共同學習或協作學習,以開發和利用教學課堂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為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而形成的學習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這是一種教學理論,也是一種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是采用以學習為目的的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活動,所形成的合作學習小組便是一種小型的合作學習團體。運用這種學習方式,教師要提前設計好教學內容,對學習任務進行分析,組織好好小組的分配,控制好教學進程。同時,學生要通過分工合作,完成各種學習任務,相互配合,共同達到學習目標。
三、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式分層教學的具體方法
1.課堂教學準備
(1)學生能力水平分層。將學生按照英語總體能力水平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學生英語基本功扎實,學習能力和主動性強;B層次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均屬中等,學習主動性有所欠缺;C層次學生知識基礎差,學習能力和主動性弱。
此外,還可按照英語不同分項能力對學生進行層次分類,如按照聽力能力水平、口語能力水平、寫作能力等進行劃分,具體可按教學內容的目的需要操作。
(2)教學目標分層。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依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個體差異和實際情況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不僅有助于學生階段性或短期學習目標的實現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達成,更重要的是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新模式英語教材的第一冊第四單元(Unit 4 Housing)為例,A層次的學生能夠流利的聽、說“招租方”、“承租方”及“房屋中介”的對話,并能寫出簡單的房屋租賃廣告,包括房屋地點、內部設備設施,交通環境、租金、聯系方式等,或設計一個理想的家,語言準確且構思新穎,詞匯量有所擴充,語言組織能力加強,教學目標重點在英語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B層次學生要能夠完整描述出房屋內部不同房間的各種陳設和擺放位置及住宅周圍的環境,編寫招租方、承租方及房屋中介之間的對話,教學目標重點在聽力、對話編寫能力培養上;C層次學生僅需要掌握如何描述家庭地址,說出家庭基本陳設、不同類型住宅、各種房間的名稱,看懂招租廣告等,教學目標重點在本單元單詞、短語的識記和簡單的對話演練等。
(3)課堂任務分層。在學生能力水平分層和教學目標分層的基礎上,對學生課堂任務進行層次分解。將課堂練習、小組討論、互動問題等按難易不同層次劃分,A層次的學生應安排活躍思維、創造性及深層次思考類的活動任務,如設計式編寫類任務,注重這類學生知識量的擴充;B層次學生宜安排淺層分析、查找類的活動任務,如換詞或換短語的對話編寫、課文信息的查找和內容分析,注重這類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度理解;C層次學生可以安排簡單的讀、寫和背誦的任務,如讀課文、背短語單詞。
以新模式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的Lesson5為例,PartA是基礎知識鞏固,應該多讓C層次學生完成;PartD屬于知識簡單運用,可以多讓B層次學生完成,也可以讓B層次學生將簡單對話編寫好,與C層次學生合作將對話演練出來;PartE屬于靈活性知識運用和拓展,可以讓A層次和B層次學生合作完成。
(4)反饋評價分層。將知識反饋評價標準進行層次劃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要求。這樣會給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更多的激勵和學習動力。
2.教學過程
(1)組建小組。課堂開始將學生按照小組劃分,建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分層類型的劃分有兩種。第一種是能力水平式劃分,即將學生按照能力水平和任務難易程度劃分成不同的小組,A層次的學生為一組完成A層次難度的學習任務,B層次的學生為一組完成B層次難度的學習任務。這種類型劃分,教師任務分解容易,反饋評價也容易,但會在班級里形成“好生組”、“差生組”之分,產生學生內部的能力等次之分,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第二種是能力綜合型劃分,即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績水平、語言表達能力、性格類型大致平均的分到每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包含不同層次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這種劃分方式可以保持各組實力均衡,學習過程中可以匯集更多的思辨,也促成大家團結合作,學生需要自行按照學習任務進行分工。
(2)自主導學檢查。現在的課改要體現“先學后教”理念,教師往往在前一節課布置了預習的內容,課堂開始的第一環節便是教師根據預習內容,設計好的相應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預習的內容一般是本節的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在英語教學上,這個環節主要是新單詞拼寫和意思的掌握。
(3)教師精講。這個是教師新授內容的環節,講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對知識點進行透徹分析,如英語課文里的語法知識、重點段落分析、典型案例講解等,一般控制在10分鐘左右。
(4)討論練習和展示。教師布置和發放教學任務,告之任務完成的評分標準,如首先回答出問題的小組如何得分,英語對話編寫或對話演示如何評分等。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進行合作討論分析,共同完成小組的學習任務。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互助和自學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我,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個環節需要20分鐘左右。
(5)反饋檢測。教師根據各小組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對錯誤的地方要指正。然后對本堂課的知識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可以采取題目搶答、簡短測試的形式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查看教學質量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同時也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了鞏固。
3.課后反思
課題結束并不代表整個教學環節結束,在每節課后,教師都要對教學設計的內容、環節、教學效果等進行分析和反思,如某些問題是否設計的合理,某個小組配合的不太默契是否需要教師干預或調整,某個語法知識點學生掌握的不夠理想、是否要在下節課的教學設計里進行加固和補充等。
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式分層教學不僅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及實際掌握水平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英語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助益,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準備和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增加了教學備課量,加深了課堂過程的施控程度和難度,同時課后教學反饋評價的過程和形式也復雜化了。
(作者單位:鎮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