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摘 要】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黨建創新既是高校黨建工作領域、手段、方式上的創新,也是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給黨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的民辦高校黨建工作依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利用新媒體來探索黨建工作新思路對進一步完善民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 民辦高校 黨建工作 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政黨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以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的微博、微信、博客等電子終端設備,將我們帶入新媒體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客觀上要求高校黨建工作要用新的視域、新的方式、新的內容去審視、去判斷、去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中做出新的選擇。
一、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高校黨建工作對象主要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的成長經歷著網絡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個開放、交互的網絡社會里,他們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在享受豐富網絡資源的同時,也承受著各種價值觀的洗禮。若想要占領和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陣地,高校必須重視新媒體視域下的黨建工作,開辟形式多樣、方式靈活、富有活力的網絡工作新方式,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真正為黨的事業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
(二)把握新媒體資源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于黨的領導,構建高校和諧的校園關鍵在于高校黨組織,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高校新媒體資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高校新媒體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工具,校園文化凝結了高校新媒體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內涵,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形成了校園文化和高校新媒體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共同體。因此,依托高校新媒體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優化高校新媒體的組合方式,整合高校新媒體資源,是建設健康文明、和諧有序的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三)做好新媒體下的黨建工作有利于加強對民辦教育的領導
近年來,民辦教育蓬勃發展,在自身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民辦高校自身的社會公信力和在社會行業分工中的認知度依然處于薄弱環節,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便捷性、虛擬性特點來加強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確保黨組織在民辦高校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有利于保證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得以貫徹落實,有力地保證黨和國家對民辦高校的領導。
二、新媒體環境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民辦高校缺乏黨建專項人才和新媒體平臺的資金投入
當前,大多數高校缺乏精通網絡新媒體技術以及高校黨建工作的專項人才。由于體制和資金的因素影響,民辦高校問題尤為突出,民辦高校黨建隊伍中,部分工作者應用新媒體網絡技術素質偏低,亟須與時俱進。雖然從事黨建工作的人知識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較高,有多年的工作經驗、較強的黨性修養和思想政治修養,但受年齡和學科專業等多方面的限制,他們不常接觸新媒體網絡技術,對新媒體在黨建知識中的靈活運用缺乏足夠的認識,無法使黨建工作與現實接軌,不利于順應時代的發展。民辦高校是采用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董事會是決策機構,因辦學成本和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民辦高校在硬件和軟件設備中的投入有限,也阻礙了新媒體網絡技術在高校黨建中的順利開展。
(二)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大多為輔導員兼職,教育統籌力度不夠
在民辦高校各級黨組織的構成中,專職黨建干部配備不夠,黨務工作者大都是各專業的輔導員出身,日常事務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大學生進行相關理論方面的知識培訓。對于“一人多崗,身兼數職”的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者來說,在新媒體網絡技術平臺下開展黨建創新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而民辦高校中輔導員隊伍流動性又很大,黨建隊伍不穩定,工作力量更加薄弱,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顯著成效。
(三)新媒體定位不準,相互獨立存在,交互融合力度不夠
民辦高校黨務工作者對新媒體網絡平臺定位不準,理論研究不夠,缺乏實踐。在實際的民辦高校黨建工作中,彼此都是相互獨立的狀態,很少利用平臺實現各部門的交流融合,各部門單獨工作,未能實現良好的信息溝通和協作。高校黨務工作者和大學生黨員必須給新媒體精準地定位,以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黨建中的作用,切實推進高校黨建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民辦高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民辦高校的學生相對于公辦院校學生具有特殊性,在優勢方面,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家庭情況較好的城鎮,接觸的社會面廣,容易接受新事物,參與社會實踐積極性高,思想活躍;而另一方面家長修養文化較高,學生從小受父母良好的政治熏陶,表現較高的政治熱情和積極要求進步的思想,這都是做好新媒體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有利條件。但是民辦高校學生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民辦高校的學生自尊心強,自卑感強,承受抗挫的能力弱,對他們評價極易敏感,加之市場存在對民辦高校的歧視,讓他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自覺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暗示。民辦高校學生群體特點既是優勢又是劣勢,是使得黨建工作難以開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新思路
(一)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內容和方法的創新
首先,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內容必須由單一向多維轉變,如數字公告、微博、微信、黨員短信平臺、微信公眾賬號等方式,隨時隨地開展對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其次,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方法必須由被動向主動轉變。新媒體環境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創新,要求高校黨建工作要依托于集思想、理論和趣味性為一體的新媒體平臺,以實現工作方法由被動轉為主動。
(二)民辦高校為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保障機制創新
首先,健全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機制。高校黨建隊伍人員的素質高低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是否順利開展有著直接的決定作用,因此,培養一支穩定的黨建工作隊伍,使他們了解新媒體,有效運用新媒體,具備把現有黨建工作和新媒體技術結合起來的能力,保證黨建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效運作。另外,加大對新媒體網絡技術的資金投入,加大對高校黨建工作的物質保障,才能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正常運轉。
其次,完善日常教育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并創新日常教育管理機制以實現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建立從入黨積極分子、新生黨員、黨員骨干的多層次培訓體系,開展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的教育。完善發展黨員工作標準和程序,嚴格按照發展黨員工作新細則的相關規定,切實加強黨員的早發現,早教育,早培養。
再次,完善網絡行為規范準則,確保民辦高校網絡安全健康發展。建立一套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網絡輿情監控機制和完整的信息監督通道。配備專門機構和專門人才對網上輿論和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時掌握網絡與情動向。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及時辟謠,采取有效措施,澄清事實,排除不良安全隱患。運用各類平臺進行正面宣傳教育,傳播正能量,凈化高校黨建網絡空間。
(三)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平臺創新
首先,依托互聯網創新民辦高校學生黨建平臺,建立網上黨支部和網上黨校。新媒體環境下,各種網站和網頁通過互動在客觀上成為信息的重要傳輸者和思想行為的重要影響力量。建立網上黨支部和網上黨校是當前黨建工作的延伸陣地。通過“虛擬支部”的培訓生活,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提高了黨組織生活的效率和質量。再次,利用及時通信技術創新民辦高校學生黨建平臺,完善QQ群、微信群、微博信息和搭建手機媒體短信平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1-20.
[2]熊澄宇,新媒體與創新思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06]31號)[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