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城
【摘 要】當今開放多元的教學資源觀,要求中學歷史教學重在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培養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終生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而突出主題立意的教學使得歷史課堂教學在讓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以客觀真實的歷史態度、分析比較的思維能力來思考歷史問題,體會歷史智慧,感悟人生意義,培養歷史素養。
【關鍵詞】主題立意 歷史素養 歷史教學
一般來說,歷史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方面,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而突出主題立意的教學遵循常規課堂的基本要求,以教學主題來統領全部教學內容,以教學主題來引領課程資源的開發、問題的設計、材料的使用和活動的開展,使歷史課堂教學在讓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以客觀真實的歷史態度、分析比較的思維能力來思考歷史問題,體會歷史智慧,培養歷史素養,感悟人生意義。
一、理解課程標準,分析整合教材內容,立足于大歷史觀確定教學主題
教學“主題”的確定,是一個從歷史材料到歷史認識的歸納、提煉過程,也是舊認識基礎上的再認識過程,它包含對教師教育思想、歷史認識、史料積累、思維論證等多方面能力的體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解教材內容和課標的關系,根據單元主題,分析整合教材內容,挖掘史料內容的思想性,將本課的核心概念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審視,體現“大歷史觀下的局部立意”,提煉與教學材料相匹配的教學主題,圍繞總體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揚棄,有意識地將有助于主題教學的知識、思維、情感等納入開放的教學目標中。
如人教版歷史必修一中《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其單元主題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完善”,其關鍵概念是“民主政治”和“代議制”。可以說,英國代議制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確立的標志,而完善后的英國代議制是西方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典型范式,我們可以將英國代議制放在西方政治民主化的視野中去體現其制度的特點和民主化的進程,把教材中呈現的相關基本史實通過一個鮮明的主題組合起來。因此,本課主題確立為:在與王權的長期沖突、斗爭過程中,英國議會在堅守“自由”傳統的基礎上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發展,走出一條以和平、漸進、改革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君主立憲制的道路,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了典型的議會代議制的范式。
二、有效把握和拓展教學主題,使教師設計組織的主題內容成為教與學的內容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結構化主題進行學習
一堂高效的歷史課,應該是教學內容“拓展”與教學主題“聚攏”的和諧統一體。教師要圍繞主題進行必要的拓展,使歷史教學內容都能夠串聯組合起來,成為有遷移力量的知識群,形成宏觀、思辨和開放式的大歷史,每一項教學內容都明確而集中地體現和服務于教學的主題,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如人教版必修三《文學的繁榮》一課,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文學作品作為最重要的事實基礎和敘述依據,采用材料教學,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打通文化與政治、經濟之間的聯系,而不是孤立地講文學發展史;從歷史的視野賞析文學作品以及從文學的視角感悟歷史,而不是把課堂變成單純的文學欣賞課;提供一個學生表達和表現的平臺,而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培養從歷史視野賞析文學作品以及從文學視角感悟歷史的方法,尋找文學作品所反映的宏大歷史背景,獲得“歷史的靈性與精神”,進而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歷史的”“人文的”賞析能力,逐漸認識到文學反映了政治的演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反過來又影響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學生通過學習,基本掌握了各種文學流派的主要特點,并對文學有了更多的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流程,而是有較高的學習要求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僅實現了主要教學目標,也提升了教學境界。
三、把握“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的核心價值,提升教學主題的意義
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做有良好價值觀的人,做善用歷史本真的眼光看待歷史的人,做善用歷史與現實結合的眼光看待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的人,做善用歷史智慧的眼光看待借鑒歷史的人。
提升教學主題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獲得對于歷史價值的正確認識和進行正確的歷史價值判斷,在教學環節中突顯“人”的教育,讓歷史課堂充滿人文氣息,引導學生加深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樹立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識。
如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戰爭》一課,如從革命史的角度來看,“解放戰爭”無疑是偉大的、正義的;而從文明進步的角度來觀察,這場戰爭不但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破壞,而且一些影響直到今天仍然真實存在,制約著海峽兩岸的政策和關系,也制約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因此,對戰爭爆發原因和影響的反思,是本課的重點,而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中汲取避免戰爭的智慧,應是本課要突出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充實材料,引領學生回到抗戰勝利后的中國,以歷史中的“人”的視角觀察時政,體驗當時人民對和平的期望、爭取和平的努力以及期望破滅后人民力量的勝利和反思,從而把戰爭置于“人”的語境下,讓學生在經歷中浸潤思考重溫歷史,得到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趙亞夫,王繼平.美國歷史教學中的研究視野[J].歷史教學問題,2011(04):130-134.
[2]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2012(11):3-8.
[3]李樹全.從四個角度看教學主題的確立與落實——基于高中歷史課堂的實踐性認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06):18-20.
[4]趙亞夫.歷史教學設計的流程、診斷與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