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珠
【摘要】《義務教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小組合作學習是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 自信心 主體地位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于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并且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它的產生除了美國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
近年我校開展“研學后教”的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學校要求所有學科的課堂教學把學生分成6人為單位的學習小組;近年來學生群體漸以獨生子女居多,學生的性格存在孤僻、任性、自我意識強、缺乏合作精神;我校地處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缺乏語言環境,且學生英語基礎較弱,學習缺乏自信心等。基于以上原因,教學中我堅持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并根據學生的性別、學習成績、個性特征、能力傾向、家庭背景及守紀狀況等方面來合理建立相對穩定的小組。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進行形式多樣的訓練,不僅要求每位組員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且要求各組員間充分合作。小組學習順利開展的前提是:要有班風、學風良好的班集體;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學習目的性較強;紀律方面自覺性強等。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它能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提高學生合作精神和學習自信心等。回顧近年個人的教學工作,小組合作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對學生學習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一、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而滿足感是永不枯竭的動力源。小組合作學習把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變為“組內合作”和“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交流或雙向交流改為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流,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提高了學習效果。如教:The elephant is too big to go through that door(大笨象太大了以致不能穿過那道門)這句型時,讓同學們討論它的同義句轉換有多少個:(3分鐘的小組討論與記錄,小組成員紛紛發表意見。執行過程中對小組進行評價:答對一題,小組可得一分,多對多得分;而非本組內的其他成員勘誤其他組的答案,成功改正的小組得一分)。學生大致有以下幾種表達:
1.The elephant is so big that it cant go through that door.
(大象如此大,以致它不能進入那到門)
2.The elephant isnt small enough to go through that door.
(要進入那道門,大象身體不夠小)
3.The elephant is too big .That door is so small.
(大象太大) (門如此小)
4.That door isnt big enough for the elephant to go through.
(門對大象要進入來說,不夠大)
5.The door is so small that the elephant cant go through.
(門如此小以致大象不能進入)
6.The door is too small for the elephant to go through.
(那道門對大象來說要進入太小了)
生7:That door is so small. The elephant cant go through it.
(門如此小) (大象不能進入)
教師把小組討論后的答案呈現出來,讓組與組間相互發表見解,同時進行評價。在眾人智慧之下,病句也變完善了,并且有的小組的答案多得令人吃驚,也很精彩,同學們的贊嘆聲此起彼伏。在既激烈又和諧的氣氛中,同學們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這樣的學習,不但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學習,而且活學活用,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從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主動參與的過程,對學習內容的了解和理解也越深。
二、培養團隊精神,提高學習信心
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特長。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團隊精神,每位學生在團隊中都會得到尊重,小組活動中可以自由發表見解,每次發表的意見或建議都會被重視,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
我們的學生學習基礎一般,缺乏自信心,學習能力不均等。這樣,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發言的機會較多,部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怕出錯讓同學笑話。要使該部分學生重拾自信,就需要他們在學習中得到成功體驗,我們知道:“成功是由不斷的成功積累而成的”。小組合作學習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有位哲人說過:“一個人,從充滿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在伸出無形的手在幫助他。”自信心是學習成功的前提。小組合作學習既給了學生自由發表的機會,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一般流程是:理解或練習——分組討論——分享交流——教師點撥。在第二環節,學生進行組內討論交流,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重難點都進行相互分享和輔導,從而降低學習難度。根據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我們得知:兒童間的合作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成長是因為年齡相近的兒童間的最近發展區內操作,表現出較單獨活動時更高級的行為。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即使學困生也或多或少積累了知識,有了發表見解的機會和得到同伴的鼓勵和認同,久而久之會增強學習自信心,對學習也產生興趣與期盼。
三、體現學生主體,提升口語能力
課程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從課程標準的制定到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的使用,都自始至終貫穿和體現這一基本理念。外語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位,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和諧地發展,并能提高學生外語口語表達能力。在小組學習的一般環節:“理解或練習——分組討論——分享交流——教師點撥”中。第三環節是分享交流,小組討論后,教師鼓勵學生把各自獨特的見解在全班分享,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生暢所欲言地展示他們的感悟和體驗,既體現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也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如在4A Lesson one 第一部分的拓展問題: (What is your favourite hobby? Why? 你最喜歡的愛好是什么?為什么?)我引小組內成員互相練習,然后每抽其中一些成員進行展示:
Q: Whats your favourite hobby? Why ?
生1:Running. Because I want to do more exercises.
(跑步。因為我想多做鍛煉)
生2:Fishing. Because I like eating fish.
(釣魚。因為我喜歡吃魚)
生3:Reading. Because I think knowledge is power. When I read. I can learn more from the books, so books are “The chicken soup of heart”, I think.
(看書。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當我看書時,我從書中吸收到很多營養,因此我認為書籍是“心靈的雞湯”。)
小組合作學習,把時間、空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的參與者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一種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學習,全面得到發展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編.課堂教學優化的原理與方法.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課程教學的行動策略[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3]張素蘭,李景龍.合學教育:突破合作學習的5大瓶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