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劉云佳
[摘要]慕課作為教學領域的新生事物已經風靡全球,大學英語生態課堂隨著慕課這一新的生態因子的到來也必然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本文旨在討論慕課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重構教學環境、英語教師和學生三個主要的生態因子的關系,實現課堂生態系統再次平衡。
[關鍵詞]慕課 生態課堂 大學英語 生態因子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52-01
慕課(MOOCS)即大規模開放性網絡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其本身的公開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實質與人們對理想教育的追求高度契合。而且,慕課可供全世界任何人免費使用、自選時間和空間參與課堂學習,課程結構開放、學習目標開放、學習者注冊和退出自由等。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和模式,慕課的發展非常迅速,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了一所靠電腦和網絡在家學習的學校。從生態學視角看,慕課作為一個新的生態因子,無疑會給課堂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帶來根本性變化,系統內各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導致整個課堂生態系統出現失衡現象。但是如果我們重新研究并建立課堂的生態平衡,協調好各部分生態因子,使慕課在大學英語生態課堂得以應用,那么慕課一定會為大學英語改革帶來希望。
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是由課堂教學環境、英語教師和學生三個主要的生態因子構成的。這三個生態因子之間合作共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多元互動關系,共同維持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系統中的動態平衡。(劉丹丹:2014)
課堂教學環境不僅僅指傳統的物理教學環境,也包括師生的精神、心理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環境。教師從最初的教室、黑板、粉筆和課本傳統且封閉孤立的教學模式向以計算機為媒介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做出了改變,但是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又起著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輔助作用,在這種形勢下,“單靠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計算機輔助大大地削弱了計算機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從根本上有助于創設一個理想的外語學習環境。”(陳堅林:2004)社會文化環境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也不能僅從傳統課堂得到知識的給養,更需要從更廣闊的環境去尋求,而慕課便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大學英語課堂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自主學習平臺來觀看慕課課程,慕課的大數據、大學堂和創新開放的特點會讓學生受益匪淺,且慕課的授課者基本是國內外本領域的名師,所有學習者都有機會聽名師授課,很大程度上優化的教學資源。而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慕課授課內容的反饋或者選取有代表性的慕課在傳統課堂展現,給予及時適當地指導,使生態課堂得以實現。
伴隨著課堂教學環境這一生態因子的變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生態系統必然會隨之發生改變,教師和學生這兩個生態因子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才能重構該生態系統的平衡。在慕課的廣泛應用下,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不再是教學資源的主要來源,從權威般的傳授者逐步轉變成生態關系的協調者,既要從宏觀的視野去了解學生學習的整體結構,又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微觀調查,從而抽絲剝繭,發現并診斷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同時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面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監控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才能使其實現高效率的學習模式。
而學生從傳統教學中的被動接受者也應隨之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生命的個體受到充分尊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選擇相應的慕課內容,慕課中的微課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語言地道鮮活。真實的英語母語和人文環境,使學習者如身臨其境,并進行多維度、多層面地互動,英語學習渾然天成,這樣變被動為主動后的學習模式會讓其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但是慕課作為一個自學平臺,要到達什么樣的學習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制力,這樣往往會造成自制力強的學生愈加優秀,自制力薄弱的學生英語能力反而會一落千丈。尤其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他們習慣于根據學校和老師的要求來完成學業,習慣于父母的安排和管理,缺乏積極主動性,很難保證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導向,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具有正確的選擇和判斷能力;同時也要定期使用相應的評估手段以此來檢驗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
慕課作為一種新的生態因子,我們要合理利用其優勢來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上的不足,從而優化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促使教師和學生進行新的課堂角色定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慕課在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應用,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才能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真正目標。
【參考文獻】
[1]劉丹丹.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生態角色”定位[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8(01):99-103.
[2]陳堅林.大學英語網絡化教學的理論內涵及其應用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4(12):46-50.
責任編輯:張麗